苟文慧
〔关键词〕 新课改;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72—01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改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改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一、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研究者
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在新基础教育课程中,教材也在发生变化,其权威地位被打破,从教学唯一依据转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材内容从分化、封闭、固定转变为综合、开放、变化。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使教师的知识传递这一角色趋于过时,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教师的导师地位。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研究,具备丰富的知识,这包括:丰富的纵向知识和丰富的横向知识,即不仅要对学科内容本身精通,还要对跨学科、跨专业的其他领域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真知,立足较高的知识平台,扩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通过“授之以渔”,而达到“认同其理”,使之“身正为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显示的对学习孜孜不倦的追求,对真理世界的不断追问,投射给学生直接的心灵震撼。学生从教师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一种旺盛的精神生命力,从而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和浓烈的求知欲望,实现其学习质的飞跃。
二、 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
教师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切实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自觉地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惟一的传播者。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三、 由“学生倾听教师”转变为“教师倾听学生”
新课改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讲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很有益处,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教师倾听学生叙说,既是知识交流,又是心灵的沟通,表现在教师对个体生命的关爱,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过程。
四、 教学手段由“单一型”转变为“多样化”
语文教学要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课型单一。新课标呼唤着教学形式的改革,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形式。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粉笔教学虽然很灵活,教师能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但是单纯地采用粉笔教学,一堂课信息量就不够;相反,多媒体教学能呈现很多的信息,且生动形象,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又不可能达到粉笔教学的互动效果。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也不能只求简单用粉笔贯穿始终。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中自觉地、创造性地、不间断地采用现代化的、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切实从课堂的实际需要出发,语文课堂才会“活”起来。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