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通过整合信息教学手段、创新阅读教学过程、开展个性化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使学生深刻领悟到课文的内涵,受到课文内容的情感熏陶。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掌握语文知识,从而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一、整合信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整合,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以此来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给学生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所能够提供的基本上都是静止不动的画面,这种画面对于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大,很难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却可以使原本静止不动的画面活起来,同时还可以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这样能够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他们大开眼界,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新阅读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倡导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对知识重点进行交流和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掌握读书的技巧,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情感变化,受到审美熏陶。
1.阅读教学中融入多种教学元素
教师可以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元素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入自然、走进生活,营造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结合阅读教学开展讨论、辩论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见解,积极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应当在结合学生年龄段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以阅读课文为基础,展开有效的讨论或辩论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完全文,使学生掌握曹冲称象的方法。而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吗?你们有比这种办法更好的办法吗?”这时,学生的思维会被问题激活起来,在给予学生充足讨论、交流时间之后,有的学生认为用石头太麻烦,不如让士兵代替石头进行称重简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就地取材,用盛满水的水桶代替石头称重……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得以拓展,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能够针对同一篇课文提出不同的看法,在畅所欲言中提高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3.运用赏识教育方法关注学生阅读过程
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它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通过不失时机的鼓励、表扬、肯定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内动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赏识的教学心态看待每一名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给予多样化的回答。教师要对这些不同于常规答案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开动脑筋,多层面思考问题。
三、开展个性化阅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想要使这种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个性化阅读,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这有助于学生思想感悟的形成。然而,因小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加之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得学生很难在阅读中体会到个性化的感悟。为此,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可按照实际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收集他们容易出现理解性偏差的问题,而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再让一些学生到讲台上把自己观点阐述出来,然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正确的观点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要帮助他们改正,从而达到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欣赏。例如,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完成教学后询问学生有哪些不能理解的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达到了反馈信息的目的,有助于学习的再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步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