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葆霞
[摘 要]针对高中文言教学更多地重视言而轻文的现状,在教学中试图通过教学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感悟经典的魅力。如何让文言经典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做了一点尝试。
[关键词]文言教学;思想交锋;多重解读
《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我教过多次,回想起来实际上每次都不满意。因为课时的原因,每次大多以翻译为主,即以功利性的解决问题为主,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其它就“淡化”了。特别是没有让《庖丁解牛》中所体现的思想的光芒照亮学生,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加精神的钙质,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家园。
我十分清楚文言教学的宗旨,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如何能更有效发挥经典的作用?我也在思考。所以我在文言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庄子的文章上课前做了精心的的准备,对教学环节也做了较大的调整,主要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来分析《庖丁解牛》的思想意义,效果很好。
第一环节,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庖丁成功的原因,这是引导学生认识的第一次层次,现在的学生都渴望成功,但不细致研究为什么会成功,他总以为会像电视剧一样好玩,有许多人帮助他很快就能成功。实际上,他并不了解世事之艰难,所以,以《庖丁解牛》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原因,会对学生有很多启发。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得出自己的认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的升华,即研究学生思维上的盲点,引导学生考虑庖丁的心态,通过再次研究作品,学生在思维上有了新的突破。
虽然做庖丁,地位卑微但庖丁不自卑,不认命,他下决心不做普通的庖丁。燕雀也有鸿鹄之志,平凡人也要有伟大的志向;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做着最为卑微的工作,但他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这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除了精当的动词选用之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騞”,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突出刀锋之犀利、灵动、飘逸,所到异乎寻常。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引人入胜的描写,不仅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更显示出了他做事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做事不浅尝辄止,而要永远不停止追求的脚步。庖丁解牛创造了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不懂规律)
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这是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懂得规律)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这是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运用规律)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从容来往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飘逸极了。——这是第三境界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的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的实践。
第三个环节,每个学生写一篇如何追求现实人生的论文,从中评出优胜者下节课大家再评论。
在最后的这节课上,同学们共同选出三篇文章,大家首先研讨《淡泊人生》,纠正对寓意理解的偏差;然后研读比较好的成果《探索?成功》,深入理解寓意,最后在多重解读的部分,引入《享受过程》,做个性化解读的范例。并且,我删除了没有实际效果的环节,而增添了学生的多重解读环节,让学生的认识能进一步深化,也使《享受过程》这篇具有个性眼光的文章自然地呈现给学生。通过研讨学生论文,理解寓言形象的多重含义;通过评价学生论文,提高学生探究及审美能力。学生们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们通过思想交锋深化了认识。学会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交锋,就说明学生是在思考问题。如果能坚持这样去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提高,探究能力将会增强。
调动学生真正思考是教师永远的目标,培养大写的人任重道远,高中文言教学还是能让学生真正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