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感受的检察文化

2015-01-19 03:56刘建新
中国法治文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检察检察机关

文/刘建新

我所感受的检察文化

文/刘建新

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提出的对构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

人民检察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者,是检察文化的主力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于2014年12月7日在2014年第四期全国人大代表专题学习班上,与三百五十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分享了自己多年从事检察工作的体会:“人民性是检察工作的根本属性,要始终牢记检察院前面的‘人民’二字!”同样,检察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人民”二字,把为民司法作为检察官最重要的良知,以文明来规范司法,实现公平正义的软实力,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战斗力。在丰富实践检察文化的过程中,凝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法治共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检察文化伴随着我国法治实践的脚步走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检察文化作为观念范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记录下无数检察官为检察事业奋斗的艰苦卓绝的征程。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检察机关的优秀传统伴随着炮火,迎来了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后开创了新中国的法制道路,从人民检察署到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检察文化的生动身影,法律监督机关的属性和法律地位据此在我国宪法中得以确立。检察机关的优秀传统与丰富实践,为检察文化的奠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对黄克功案件审判,胡耀邦同志作为解放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解放后,对战犯审判,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法庭公开审判,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在“打老虎”和“拍苍蝇”的反腐倡廉中,人民法院组织对薄熙来案件公开审判,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在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中,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以及不久前发生在河南、浙江、安徽等地纠正错案的法治新举动,都有检察官的身影。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的背后,是检察机关所有人员坚定法治信仰,坚持追求公平正义的共同努力,处处体现着检察文化的软实力,体现着检察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战斗力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我国检察机关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检察文化的历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的熏陶下,古老的文明形成了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且始终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法制体系。清朝末年,西风东渐,各种外来文化开始影响中国,并进入我国的文化领域,为悠久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始起步,以1954年宪法为标志,以《土地法》、《婚姻法》的全面实施为实践,法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文化大革命”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被提上日程。经过一个理论准备阶段,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成为依法治国的第一个里程碑。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依法治国的第二个里程碑。法治文化,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专门提出的,包括开展法治教育,树立法治理念,法官、检察官就职宣誓等,法治文化的概念渐趋成型。作为法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检察文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发展进程也在与时俱进,这是毋庸置疑的。

检察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检察文化,与我国的检察制度息息相关,围绕着检察制度形成的执法理念、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乃至职业道德,又形成了第二层面的动能,即由此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陶冶情操、营造氛围、树立形象等”①。这个动能就是专家、学者达成共识的文化软实力。狭义的检察文化,可以具体为广义检察文化实践的方式方法,诸如各种形式的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职业道德形成的形式与内涵的研究、围绕检察工作以及所涉及的法治进程范畴内开展的所有文化活动等。

这里侧重讲一下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来势迅猛,无处不在,影响也日渐深远。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时俱进,适时开通了检察文化网,鼓励检察院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冲浪”,发表各种意见、建议。在检察文化网上,大家可以坦诚交流、碰撞观点。即使观点相左,只要平等交流,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对传统检察工作的重大改革,构建了检察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发声的平台。这个以检察文化为依托的平台搭建起来后,图书报刊阅读交流、法学理论资料索引查找、法学理论探讨、案例研究、对外法学学术交流、历史资料展览、检察官个人艺术作品展示和艺术修养交流,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等,在全国检察机关争相开展;各地检察院根据地方特色推出的文化“大餐”更是不胜枚举。检察机关在检察文化网上挖掘出大批人才充实到检察机关所需岗位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战斗力量,进一步解放了检察机关的生产力。

这仅仅是检察文化中网络文化的一个实践,这个实践表现出与传统做法不同的地方。网络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与方式的变迁,更是检察文化观念与检察文化内涵的更新。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从依法治国到用法治思维统领开展工作,追求公平正义,完善司法体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认识与实践上是一致的。而在检察文化中,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执法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惯性思维中扬什么、弃什么,则需要进一步理性解读。

2014年12月4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十八大报告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节中强调“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为此提出七项重大任务,其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重申“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任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设立,为这部根本大法融入公民生活,融入每一位执法者和每一位检察官的心灵提供了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原则已在不言中,这个原则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准则,也是法治文化、检察文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当前,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步步深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决定开除周永康的党籍,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周永康涉嫌犯罪立案侦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这些举措,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好了铺垫。随着改革的深入,从依法治国的长远目标考量,全面履行宪法赋予检察机关对于国家公权力的法律监督与制约,需要充实、更新检察文化中的法治思维,切实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此,笔者认为,当前要着重从四个方面关注与思考:

一是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因此,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设法治文化,必须牢固确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即在检察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这是法治国家的核心,也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建设检察文化的思维坐标,应当牢牢地竖立在这个根本理念上。

二是体制机制。文化是上层建筑,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检察文化立足于人民检察事业实践的基础之上。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不断推进检察机关的体制改革、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将为新常态下检察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契机。令人欣喜的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地方检、法两家的人、财、物由省级统筹统配等“组合拳”已经打出;过去一个时期饱受诟病的“考核标准”正在得以清理纠正,以责任追究、检务公开为重要内容的规章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所有这些,既为检察文化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其本身也无疑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

三是建设重点。检察文化建设体现在检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必须抓住重点。重点即着眼于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必须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认真履行检察职责。而良好的法治思维是做到这些的前提条件。作为检察干部,处理每一个案件都要立足于法律,带头遵守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和法规要素办事。同时,头脑中要有坚定的宗旨意识,即为人民服务,为当事人着想,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也是检察文化的出发点。

四是方式方法。几十年来,检察文化走过了探索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设新时期的检察文化,要努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发现培养典型,总结先进经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队伍思想实际,善于运用传统的、现代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影视的、网络的各种手段,深入开展检察文化的创建活动,把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本文作者系原检察媒体工作者)

注释:

① 杨克勤:《检察文化建设要把握着力点探索新方式》,载《检察日报》2014年12月1日。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检察检察机关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轻装”后的检察机关该干啥——子洲检察院践行“人民的名义”
坚持稳、准、狠原则 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信阳市检察机关扫黑险恶专项斗争纪实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