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应包括通过走知识农业之路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等;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应包括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等。总之,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正视和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狠抓措施落实,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道路。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2-0053-05
在人口刚性增加和耕地刚性减少严重并存,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业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和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等新形势下,我国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除了充分认知其客观必要性、现实重要性和时间紧迫性之外,还必须切实把握路径取向,扎实夯实重点环节,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深入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从传统农业质变为现代农业进程中必须破题的艰巨任务。一般来说,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之外,还应向农业发展目标和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转变,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转变,显现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人本性等基本特征。笔者认为,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因地制宜地“走好八条道路,实现八个转变”。
1.通过走知识农业之路,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
现代农业是知识农业。我国的知识农业虽然已经起步,但无论是从知识供给看,还是从知识使用看,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知识供给看,一方面,传统农耕文化精华没能完好地传承下来,更没有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普遍“线断网破人散”,现代农业知识传输和推广使用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知识使用看,农村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到城市务工经商了,真正处在农业“一线”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俗称的“386199部队”,远远达不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标准要求。我国农业要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就必须以新型农业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彰显技术集成和综合配套威力,充分运用现代知识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设施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动农业经营向产业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动农村环境向循环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2.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
现代农业是合作农业。近几年倡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基本上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其他方面的合作,尤其是跨经营领域、跨行业、跨地域、跨层次的合作,都还是新生事物,必须“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国农业要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就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跨过松散型合作发展阶段,发展紧密型合作,以紧密型合作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农业国家的合作化农业已经发展有科技服务合作社、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农业互助保险与信贷合作社、农业生产者合作社、各类服务性的合作社等类型,正在向农村建筑、审计、法律咨询、卫生保健、文化娱乐、消费等方面的合作社发展,普遍出现了跨经营领域、跨行业、跨地域、跨层次的合作组织。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
3.通过走规模农业之路,实现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规模农业的基本特征,包括集中、成片、集约、高效等方面。我国的规模农业虽然目前发展势头还比较好,但由于土地流出、土地流入、土地产出效益、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远远没有达到又好又快的程度。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及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制定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划,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评估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通过走竞争之路,实现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
现代农业是竞争农业。我国竞争农业发展中虽然近些年的竞争意识有所提高,但竞争本领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增强。竞争视野还没有从局部区域转向全国和全球,竞争手段还没有从传统的经验指导转向信息引导,竞争方式还没有从产后推销转向产前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竞争取向还没有从“模糊定位”转向“精准定位”,竞争策略还没有从产品战转向品牌战。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地谋求比较优势,还没有很好地发展特色农业,还没有很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没有很好地追逐高新技术,还没有很好地拓展内引外联。我国农业要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就必须按照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区域布局,通过发展精细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动板块经济从分散走向集中,依靠建大基地、抓大龙头和搞大品牌,尽快形成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品牌经营为核心、以现代流通业态为载体、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为特征的竞争农业发展格局。
5.通过走多功能农业之路,实现从单一凸显粮食安全功能向讲求农业多功能性转变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多功能农业的应有之义,是指现代农业除了应该具有经济功能之外,还应具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我国农业要从单一凸显粮食安全功能向讲求农业多功能性转变,就必须尽快跳出发展农业仅仅是为了穿衣吃饭的传统思维定式,在确保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农业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使农业的多种功能持续彰显,使农业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不断地得到世人肯定,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甚至令人推崇的产业。
6.通过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实现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高科技农业的应有之义,便是用最新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科技武装农业,并将高新科技融入到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我国农业要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就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制订和实施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并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7.通过走效益农业之路,实现从单一重视农业产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三兼顾”转变
现代农业是效益农业。发展成功的效益农业,一定充分合理地运用了现代科技和资源环境,一定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最优和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在内的综合效益的最佳。我国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近些年也一直在倡导追求“三大效益”,但常常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主而兼顾不到生态效益。许多地方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但要么没有做到从资源条件出发,要么没有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要么没有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要么没有以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为辅助。农业要从单一重视农业产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三兼顾”转变,就必须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牢牢把握农产品优质化的发展方向,强化农业品牌意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一套与品牌农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和产品优质化的现代化大农业,切实提高“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等“四度”,使农产品品牌更响亮、更升值,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尽快走出“农业丰—农民穷—生态恶”的逆袭性怪圈。
8.通过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的核心要义,是在确保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能够为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持续供给所需要的农产品。我国近些年虽然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但发展前景和目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从发展前景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人多地少水缺的格局难以根本扭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多种化学制品、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与失调、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病虫害猖獗发生等不利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对生态和环境的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从发展目标看,无论是确保食物安全,还是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和根除贫困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我国都没有圆满实现这些目标,更是达不到确保的程度,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
我国农业要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农田内循环、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农业外循环等“四大循环”,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时、节种、节粮、节能等为主的“八节”农业技术,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强力构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资源节约体系。
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一般来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包括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条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农业组织形式转变等多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要彻底完成农业发展方式的复合型、综合性转变,就必须厘清上述每个方面应该努力促成的重点环节。
1.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农业大省大而不强,合理农业生产结构的上述四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潜能可挖。尤其是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布局是否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能否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等方面。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培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既定的粮食增产目标要求,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以巩固提升高产田为支撑,以打造吨粮田为方向,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完善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内涵式发展,扎扎实实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优化开展农业区域布局。密切结合各地区的主要特点,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全力打造包括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绿色生态农业区、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都市农业试验区等在内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三是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进保护性耕作,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农村清洁工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兼顾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2.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依然薄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比较小,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新型农用工业发展还比较慢,甚至不少地方还存在“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差,不仅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而且已经成为我国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制约因素。而农业物质装备是否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忧,能否使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夯实水利设施建设。在制定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分门别类地加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国家承担大型水利枢纽建设费用,省市区承担中型水利设施建设费用,用灵活的激励政策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到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中来,不断增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水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二是夯实高标农田建设。尽快完成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尽力向高标准农田倾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尽量多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尽快实施粮食增产田间工程,尽早建成规模经营、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三是夯实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与土地流转和开展规模经营相适应,着重发展大中型、多功能农业机械,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3.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给力,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许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悖。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讲求的是能将资源、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在知识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是在高新农业科技引领下,不断地由“平面式”“自然式”“常规式”“单向式”“化学式”向“立体式”“设施式”“生态式”“综合式”“生物式”发展。而农业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健全,现代种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强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政策,维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强化包括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打造数量众多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综合试验站;强力实施国家粮食核心区科技支撑专项,力争在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产品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二是强力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建立职能明确、设置合理、布局优化、运转协调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鼓励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三是强力建设现代种业。整合种业科研资源,建立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科研平台,提升小麦、玉米超高产新品种选育及超级水稻新品种开发等种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国内外顶尖的种业集团。四是强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业劳动力培训项目,将全职务农,勇于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的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创办人等实用人才,尽快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促成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脊梁。
4.将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点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经营方式尚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真正的集约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粗放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许多地方还在卖原粮、卖原棉,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当薄弱,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发达,亟待发展壮大和振兴。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否得到了振兴,主要体现在食品工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体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发展和壮大食品工业。各地可依托区域内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创出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拳头产品,培植果蔬、油脂、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高成长型行业,促进结构升级,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二是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等原则,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鼓励大型和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其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及无形资产声誉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农副产品加工业中的中小食品企业,要引导其集聚发展,培育出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集聚区,提高食品产业发展的集中度。三是发展和壮大市场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以统一配送为中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5.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组织形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组织形式的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许多地方“分”而有余,而“统”而不足,联合经营和统一经营开展相当薄弱,分散经营和分户经营甚至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也影响到耕地的流转和集中,适度规模经营更是难以开展。而适度规模经营是否得到了发展,主要体现在土地流转能否得到积极稳妥地推进,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得到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否得到加强等。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稳步推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在严格防范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和集中土地。至于采取何种土地流转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转包、出租和互换,也可以是转让或股份合作。当然,为了顺利推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还需要探索和建立专门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二是稳步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联合。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同时,还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自身所拥有的农产品原料优势,自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农户等协作联合,并建立健全各经营主体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稳步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两条腿走路”:第一是健全和完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所提供的无偿的公共服务,第二是发展和壮大社会上经营性服务组织所提供的有偿服务。其中,公共服务应以公益性的技术服务作为重点,有偿服务应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季节性、时令性服务为重点。并有意识地引导两类服务的发展实现时间上、空间上的协同和耦合,尽快形成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铜山.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的几点理性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李铜山.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2,(10).
[3]刘志荣,姜长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实现机制与实践模式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2,(66).
[4]刘涛.自然灾害、技术效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朱广其.农业技术创新、制度路径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6]张良悦.粮食主产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与政策扶持[J].区域经济评论,2014,(2).
责任编辑: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