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萍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利用和掌握数学语言。在构建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处理数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语言来激活课堂,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
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语言化难为易。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没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是做不到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体会到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比如,我在教学《解方程》时,有的学生对于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不熟悉,反应慢,对方程两边究竟是同加还是同减、同乘还是同除把握不到位,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也很模糊。于是,我就说:“x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把它救出来,把跟它在一起的敌人(已知数)消灭。那么加减相克,乘除为敌,消灭加的武器是减,消灭减的武器是加,消灭乘的武器是除,消灭除的武器是乘。”在解形如16+2x=58稍复杂的方程时,我是这样描述的:“现在x被2绑架着,外面还有16站岗,我们要救出我们的好朋友x,就必须先消灭站岗的,即先将方程两边同时减去16得到2x=42……”符合学生“口味”的语言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有趣,对如何解方程就豁然开朗了。
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语言强化记忆。有些知识,教师让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讲明了意义,也通过了例证巩固,但在运用中学生还是会犯糊涂。比如低年级的有关“零”的运算,教师要求学生记住一个数加零得它本身,一个数减零得它本身,一个数乘零得零。可有些学生在具体的运算时还是免不了犯错误。于是我这样给学生讲:“零,就是一个炸弹,任何数与它相乘都会炸得什么都不剩,为零。但是记住加和减却是穿着防弹衣的哦。”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感兴趣,就会记忆深刻。此外,运用儿歌也能帮助学生记忆。比如,我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这样设计:在大屏幕上投放着让人视觉一新的荷塘,翡翠似的荷叶上露珠晶莹剔透,粉红色的荷花摇曳婀娜,活泼可爱的青蛙蹦上跳下,依次出现一只,两只,三只……同时播放着朗朗清脆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此情此景,我想学生对“一个因数(每只青蛙的眼睛只数或腿的条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青蛙只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
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语言激发学习动机。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算理、熟练运算、综合运用等都是数学课堂应达到的主要目标,而为了达到目标进行的反复训练,强化练习又常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兴趣,不愿去做。我灵机一动,将计算题目的呈现显得新颖,使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如《速度》一课,在学生明白了速度的意义以及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基本的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共同列举出一些速度,如人步行的速度、高铁的速度、飞机的速度以及音速、光速等。接着我说:“如果给你一双翅膀,你想借助谁的速度用多长时间到达哪儿?看看你能否梦想成真?”这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在进行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的同时乘着理想的翅膀飞到台湾、美国、日本甚至月球上,在孩子们美好的梦想中知识得到强化巩固,能力迅速有效提升。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应掌握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数学也这样的富有诗情画意,富有情趣。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