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之华
孩子的行动力有多强?或许很多人听了会摇头。但在芬兰赫尔辛基,市政府主动邀请孩子参与创新周边环境,不仅在协商教育预算的场合里,可看见孩子列席,就连市政开发案中,也有孩子们的研究与提案。
“青年学子之声”计划,没有成为流于形式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大拜拜”集会,而是由各校学生代表先汇集意见,并经过各个不同座谈会的讨论达成共识,投票表决实际建议后,向市政府提案。官员与决策者先和学生代表们共同协商,倾听孩子的需求,然后才会在每年三月的市长年度会议中,进行最终决议。
赫尔辛基市政府规划出部分的硬件教育经费预算,由学子们自行决议如何协助学校做更佳的改善。他们认为,邀请各级学校的孩子参与,是落实了宪法的基本人权。因为青年学子本来就是市民的一分子,他们的声音与想法也必须被听见,并且要提供他们参与决策的通道与机制。
2007年,赫尔辛基市政府官员碧雅(Piia)在市政府大厅曾跟我说:“您知道我们的学生最后将那笔约略六千欧元的预算,用于何处?他们觉得校园的回廊里,需要增添一批沙发,供大家休憩使用。”我听了不禁会心一笑,心想,孩子的需求与设想,好像总会与大人所想象的图书或学校用品等有点出入。我更好奇地问:“那批添购的长沙发,又该如何因应上百位孩子的使用呢?”
其实,我真是多问了。因为孩子们在决定的同时,也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制订大家轮流使用的规范,好让各级学生都平等享用。这应该就是这笔预算“下放”给学生决定之后的无形成果,以及最真切的民主教育吧!
一个由孩子参与主导的民主规范与学习教育机制,就此应运而生。
赫尔辛基市政府教育处人士认为:民主的学习,本来就要伴随着能够实际操作的机制。只有透过讨论、沟通和协商,达成多数人的共识后,决议才会真正落实。在民主法治相当成熟的北欧,这些青年学子亲身参与的民主教育,让我们看到“民主化”是需要时间学习与引导的过程。各级学校的教育现场,正是让孩子摸索、认知与付诸实行的好所在。这也是学校教育培养民主规范的最基本职责。
延伸文章
优秀不是只有功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