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珈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76)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下的高考志愿选择行为的研究
——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
蔡雨珈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76)
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通过分配、交换以及竞争等手段实现资源公平合理的配置。因此,对于每个考生来说,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考生志愿填报过程中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不仅对教育学和社会学有学术意义,对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导工作和高考制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考志愿选择 人力资本理论 理性行为
高考制度是关系人才成长模式和教育资源分配的核心社会制度,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的发展创新能力,而且与社会公平和民众幸福感密切相关。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己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高层次人力资本的结构性优化。这些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的门槛设置提出新的标准:这不仅决定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资源,还决定了这样的人是否适合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是否为现实社会所接受并得到相应的回报,即人力资本的内涵结构、投资效率以及投资回报问题。
从效率的视角来看,高考制度更多是关系人力资本的生产决定机制问题,是决定高等教育投资的首个环节。高考志愿填报机制实际上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涉及到家长期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全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热情等一系列敏感性、全局性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而且对于国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校选拔和培养人才、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人才供求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通过分配、交换以及竞争等手段实现资源公平合理的配置,竞争性资源配置是其核心理念。因此,对于每个考生来说,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考生志愿填报过程中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不仅对教育学和社会学有学术意义,对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导工作和高考制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长沙理工大学本部一年级学生为样本,采用配额抽样法,按各专业人数的比例,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45份,问卷有效率为94.0%,对问卷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的一系列特征。
对大多数年满18周岁的高考考生而言,他们已具备填报志愿的理智和权利。可以说,高考考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本文545份样本填写人都是志愿填报的主体。
(一)政策信息影响
高中毕业生对高考志愿做出选择,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本研究关于考生掌
握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历年招考政策和院校及专业招生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同,
设计了五个选项。为更好分析统计结果,这里将选项进行赋值:1=非常了解,2=很了解,3=一般,4=不太了解,5=非常不了解。对这些数值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到表1.1所显示的结果。
表1.1 高考志愿选择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
表1.1数据显示,四个子项中“今年国家的招生政策”项的平均分最低为3.21,“历年国家的招生政策”平均分最高为3.45,居于其中的两个子项“某些院校的历年招生政策”和“某些专业的历年招生政策”的平均分分别为3.31和3.40。这说明,高中毕业生对国家今年的招生政策了解程度最高,其次是某些院校的历年招生政策,再次为某些专业的历年招生政策,而对国家往年的招生政策的了解程度最差,这说明与考生利益关系越紧密的信息,获得考生的关注度越高。
从样本的标准差来看,往年国家的招生政策的标准差最小,为0.812。“今年国家的招生政策”和“某些专业历年招生政策”两项的标准差居中,分别为0.839和0.844。“某些院校的历年招生政策”的标准差最大,为0.884。这说明在宏观的国家招生政策层面,考生了解程度的群体差异较小,而在涉及微观层面的某些院校和专业的招生政策时,考生对政策了解程度的群体差异性较大。
高中毕业生对与志愿填报息息相关的招生政策,从平均值来看,是介于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之间。从标准差反映的样本差异来看,群体差异性不大,这说明这种对招生政策了解一般的情况在高中毕业生中是普遍现象。从数据变化的趋势来看,对信息政策的关注反映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高考生对与志愿报考相关政策的关注上,越是直接相关的政策,考生越关注;二是宏观政策的了解程度较微观政策的了解程度的群体差异性来得小。
(二)人际关系因素影响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学生最主要受到谁的影响,谁的意见占主导地位,对此问题,本研究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2。如表1.2所示,有48.4%的学生最主要受父母的影响,13.4%的学生会听取亲戚朋友的意见,另有的11.4%学生会考虑高中老师的意见。
表1.2 高考选择人际关系因素影响情况
父母和家人的重要影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中心主义的特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被看成是全家人的大事,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从而使整个选择表现出集体理性的特点。这一结论与国外一些研究结果一致,Leong和Chou(1994)、Lin(1998)等人研究认为,在许多亚洲文化传统中,一个人的与职业相关的选择也是一个家庭的选择,因为子女在父母年老的时候需要照料他们的福利和幸福。
(三)高校自身特征影响
如表1.3所示,在高考志愿选择时受高校诸多因素的影响。注重学校综合实力的占44.4%,注重院校和专业排名情况的占41.3%,注重地理位置的占11.2%,注重校园环境的占1.3%%,这些都是学生们最希望了解和密切关注的因素。
表1.3 高考志愿选择学校自身特征影响情况
由此可见,在高考志愿高校选择时考生看重的分别是高校的综合实力、院校专业排名情况,地理位置和校园环境。高校在以后的宣传中不仅要体现学校的招生政策及招生计划,还要大力宣传学校的校园文化、师资力量及学校专业排名情况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料。
(四)专业相关特征影响
从表1.4可以看出,在选择专业时,47%的考生都会参考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其次有37.2%的学生会考虑个人兴趣,其他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还有录取分数、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出国与攻读研究生机会、在周围人群中的口碑或社会形象等因素,考生们表示会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筛选出能报考的专业,然后根据其他因素进行选择。
表1.4 高考志愿选择专业自身特征影响情况
由此得出,考生选择专业既强调自己的兴趣,又看重专业的就业机会和自己从事某类职业的潜力,并能考虑到自己的学科基础和高考分数等现实条件。这些因素既涉及到专业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又关乎到将来的出路和发展,还顾及到专业选择是否能够成功的问题。不难看出,当前中国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已经考虑到了专业选择的最重要方面,他们力图将这些重要的方面结合起来,以达到满意的结果。
结论一:当前中国绝大多数考生选择志愿时所考虑的因素表明了他们的目的就是选到满意的学校和专业。根据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推动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的有限理性学说,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在做出选择时所遵循的并非“经济人”所遵循的“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是“满意”的标准。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显然,当前中国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志愿至少在过程上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对这一事关自己前途的选择非常重视,做出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较少是随意的选择。
结论二:父母和家人的重要影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中心主义的特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被看成是全家人的大事,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从而使整个选择表现出集体理性的特点。
结论三:高校的综合实力、院校和专业排名成为高考学校志愿选择时,学生理性地选择高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这种情况表明,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受舆论影响比较大,也许在选择的同时并不十分清楚所选高校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要求。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得出,充分的高考志愿选择对于学生增强主体性、提高教育产出和回报,对于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对于社会缓解结构性就业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考生志愿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有关问卷调查资料,分别从学生、高校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建议。
学生本人、高校和政府可以从各自的角度采取对策,优化志愿选择。学生应加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探索,并尽可能理性地选择志愿。高等学校应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扩大专业选择的自由;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专业调整的灵活性;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弥补学生选择志愿的不当;待条件成熟后应通过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新的志愿选择机制,并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选择志愿的教育和指导。政府需要进一步下放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权力,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并积极采取配套措施,维护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1]刘自团.我国不同群体大一学生的择校原因差异之调查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薛娟.高校大学生择校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 03:1-3;
[3]Chunyansong;Jennifer E Gliek.Collese Attendance and Choice of College Majors Among Asian-Ameriean Stodent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4(5):1401-1421;
[4]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
[5]李袅鹰.高等教育选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
[6]孟大虎.拥有专业选择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现代大学教育,2005(5):94-97;
[7]李凤.甘犁.杨小玲.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和录取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0(10);
[8]樊明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D].厦门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