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刘 陈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6)
服务区域经济,产教结合模式下应用型本科物联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改革
——以重庆工程学院为例
李 波 刘 陈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6)
上世纪九十年代物联网的概念产生,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物联网列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同时指出大学应积极参与到物联网人才培养中来。物联网工程专业应运而生。
1、我国高校目前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物联网专业自2011年招生,已经历了近5年的发展,基于物联网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电子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各个院校基于以往沉淀的教学资源差异,对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系统设计不尽相同。部分院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但“如何把握专业共性基础和领域/区域特色的关系,是急需探讨的问题”[1]。
2、重庆物联网产业现状
重庆在新时期改革转型中把物联网作为新的增长极。到2014年底重庆已有220余家物联网企业。智能交通、智慧南岸APP、智慧小区、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商圈、智慧南滨等13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区内取得较为明显成效。据了解,以物联网、移动通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2]。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3]。
重庆正大软件集团旗下子公司涉及软件、互联网、通信设备工程等业务范围,在既往的“产教”模式下形成“五结合五支撑”合作办学模式。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做到“四融入一结合”的办学特色。
该模式结合物联网专业建设可实现如下:
1.校企共建生产基地
依托重庆正大软件集团产业,使用集团旗下公司已有场地建立生产基地,同时使用学校实习大楼场地为大规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生产基地,并依托重庆南岸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做强做大。
2.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
基于集团产业背景,在原有的专家委员会基础上,大量走访本土物联网企业,引入行业,学术界物联网专家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学院办学,并协调企业用人以及对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科研支撑。通过企业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共同开发培养体系:
3.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采用“哑铃”模式的公司员工与学校教师流动模式,积极提供相关制度保障,通过“双师制”“导师制”的实施,建立起两方面人员的内部驱动力。促进人力资源整合,真正实现师资的多元化,构建“素质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
4.校企共育创新人才
从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融合,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专业教学与企业案例,专业实训与实际项目,以及专业实习与企业岗位的融合,物联网专业学生进入校园随着学习不断的深入,不断的耳濡目染企业文化,不断的融入企业工作流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行业讲座,与相关专业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对学生行业的创新力塑造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通过专业建设不断的改革,物联网专业学生必定能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3]重庆南岸建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