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设备处,北京100034)
P3000型注射泵结构原理和常见故障处理
李玉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设备处,北京100034)
静脉输液是一种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是护理专业的一项常用给药治疗技术。在临床上输液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使治疗效果打折并给患者及护理工作带来不良后果[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输液泵逐渐取代传统重力输液。智能输液泵相较于后者具有以下优点:①实现了对输液流量的精准控制。以往重力输液器流速测量是用秒表记录单位时间内液体滴数,以此间接换算出流速。而智能输液泵通过单片机系统发出控制脉冲使步进电机旋转,精确控制输液量。②实现了对输液气泡和压力报警。重力输液器输液量控制完全依靠护士人工观察,一旦忙碌起来有所忽略,有可能会使气泡注射到身体内造成危险。而智能输液泵通过超声气泡探测器智能监控管路内气泡,必要时进行报警提示。
本文介绍的注射泵便是智能输液泵中的一种,其中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对重症患者进行心血管功能药物的持续微量注射及特殊药物的注射[2]。由于使用时间长、频繁高,有必要对其原理和常见故障进行了解。下文主要以P3000型注射泵为例,进行相关介绍。
注射泵由控制器、步进电机、电源、传动系统、压力传感器和显示屏等构成。仪器工作时,首先操作输入相关数据,如流速、容积、压力报警等,并夹上装有药液的注射器。然后单片机系统发出控制脉冲使步进电机旋转,而步进电机带动丝杆将旋转运动变成直线运动,推动注射器进行药液的注射。此外,在注射泵启动后,安插在丝杆上的光电管和压力应变片,便把监测到的数据通过模数转换模块反馈到单片机中,实时监控运行状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故障一:夹上注射器,注射泵无法识别注射器规格。
分析和处理:注射泵在工作前,先人为输入输液量,夹上药液注射器。只有这样仪器才能确定丝杆推进的距离,所以识别注射器规格是注射泵工作前的必要步骤。P3000型注射泵的注射器规格测量系统是由线性可调电位器、拉杆和数模转换芯片构成。首先,拉杆卡住注射器,将动触点至于相应的位置,这时线性可调电位器就相当于分压电阻,线性正比于注射器直径。之后将电阻分压经过模数转换输入给单片机,并与预存数值对比,得出注射器尺寸大小。
如果无法识别,应先查看注射器生产厂家。由于品牌众多,即使同一规格的注射器,直径尺寸也略有不同。针对这种情况,P3000型注射泵预设了多个厂家注射器直径尺寸(见表1)。必须使厂家品牌与注射泵预设值相同。如果不同,可通过下列方法调试。
(1)确保仪器处于关机状态。
(2)按下开始键,同时开机。
(3)显示屏显示- - -,输入代码462。
(4)之后按下停止键,显示SyX(X代表预设厂家)
(5)用速率键调整X数值,得到相应厂家。
(6)按停止键保存,关机,这样就得到对应的输液器型号。
表1 P3000型注射泵预存厂家代码
如果调整完后,仍不能正常显示,则考虑设备内部故障。拆开仪器,察看线性可调电位器是否工作正常。P3000型注射泵的线性电位器是碳膜电位器,电阻体是用碳粉和树脂的混合物。由于电位器使用频繁,常有接触不良、电阻体磨损和拉杆不灵活等情况。对于簧片弹性不足时,可把电位器拆开、将簧片节点向外拨动一下,使黄片接点和碳膜重新接触。对于碳膜层部分磨损脱落,可用浓铅笔芯磨成粉末,掺入粘合剂,搅拌均匀后涂抹在碳膜脱落位置。如果引出脚和碳膜层之间接触不良,可用汽油或酒精将接触处清洗干净,再用起子或钳子将引出脚处加紧。如果上述方法均不奏效,只能更换电位器重新校准。
故障二:开机正常,运行过程中报警DEC并停止工作。
分析和处理:为了使注射泵安全工作,生产厂家往往在丝杆的底部安装微动开关,以监测注射器是否准确安装在轨道架上。当输液泵在工作时,如果注射器被取下,微动开关闭合状态翻转,同时向处理器发出高电位报警,提示仪器工作异常。
P3000型注射泵也安装了此类系统。当发出了DEC报警,首先要检查注射器是否正确安装泵体上。其次由于微动开关暴露在外侧。很有可能被药液洒溅,久而久之锈住开关弹簧。这时只能用无水酒精一遍遍浸泡,使弹簧恢复活力。
故障三:开机时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报警ERC并停止工作。
分析和处理:此报警提示传动系统故障。传动系统是由步进电机、传动齿轮、拉杆和光电检测组成。首先开机设置工作,听见哒哒转动的声音,说明步进电机工作正常。之后,拆机察看传动系统,各个齿轮啮合正常,螺杆伸缩自如,无问题。考虑故障现象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怀疑是光电计数反馈发生问题,导致设备无法感知运行状态。在排除发光器和受光器和光栅问题后,发现光电电路板背面有大量盐渍,造成部分引脚粘连,用刻刀去除后,装机问题消失。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注射泵在医院重症监护中的重要实用价值,以P3000型注射泵为例简述了输液泵的工作原理和组成,并列举了几例注射泵常见报警现象及常规的处理方法。鉴于注射泵在医院重症监护中的重要作用,又因其存在高风险性,所以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原理和结构,并掌握一些基本故障的排除方法。
[1]朱思南,尚长浩,王粤,等.输液泵质量控制检测的实践与探讨[J].医疗装备,2010,(11):16-17.
[2]崔亮,崔丽,杜超,等.注射泵检测中的问题分析与检测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2010,(12):74-76.
R197.39
C
1002-2376(2015)06-0100-02
201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