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颖 天津市眼科医院 300000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RGP矫正的疗效观察
时 颖 天津市眼科医院 300000
目的:对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患者进行RGP矫正并进行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12年6月到本院验光配镜中心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的患者,分别进行框架眼镜矫正,软镜矫正和RGP矫正,观察眼震震幅、眼震频率及视力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框架组和软镜组矫正前、后患者眼震震幅、眼震频率、视力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GP组,矫正前、后患者眼震震幅、眼震频率、视力变化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应用RGP矫正,无论对视力的改善,还是对眼震的震幅和频率的控制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拒绝进行眼球震颤矫正手术患者较为适宜,建议临床积极使用。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有节律的不自主的眼球往复摆动,其原因不明,多数文献认为与患者眼外肌与本体感受器存在形态学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其中以X性连锁显性遗传最常见。有研究表明,先天性眼球震颤屈光不正的患病率高达77.6%,其中散光的患病率居首位,高达75.2%,往往同时伴有斜视、弱视、头位变化等多种视光学改变,临床矫正困难[1]。本文应用RGP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无论在视力的提高上还是眼震震幅及频率的改善上均有明显改善,现总结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06年3月-2012年6月到本院验光配镜中心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的患者90例,根据家属的要求和患者的依从性,分为三组进行观察,分别是框架眼镜矫正组30例(框架组),亲水性软性隐形眼镜矫正组30例(软镜组),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组30例(RGP组)。90例患者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5.6岁;所选90例患者均同意进行屈光矫正,拒绝进行眼球震颤矫正手术。
1.2 方法
1.2.1 验光检查:15岁以下患者给予托品酰胺常规散瞳,40min后验光。15岁以上患者直接验光。验光采用电脑验光、检影验光、试镜架插片验光相结合的方法,取得初步验光数据。1周后,待患者瞳孔恢复,再次进行精确验光,记录验光数据。配镜校正后再次记录验光数据,以后每次复查,均采用以上验光方式,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1.2.2 眼震记录:在初次验光时,记录初始眼震数据。眼震幅度主要根据眼球震颤偏离正常眼位的距离进行记录,单位为mm。眼震频率主要根据每秒钟震颤的次数×60,单位为次min。配镜校正后再次记录眼震震幅和眼震频率,以后每次复查,均采用以上方式,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1.2.3 佩戴方式:框架组、软镜组和RGP组均采用白天配戴,睡前摘下的方式,不能过夜佩戴。
1.2.4 复查方式:首次配镜后1个月后嘱患者复查1次,此后每3个月复查1次,观察1年,记录相关检查数据。
1.2.5 排除其他眼部疾患:所有就诊患者均进行眼前节、眼底、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排除其他眼科疾患。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软件。对戴镜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秩和检验,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对检验水准进行调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矫正视力的结果分析 经统计发现,框架组和软镜组,矫正后视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组,矫正后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眼震震幅的结果分析 经统计发现,框架组和软镜组,眼球震颤的震幅没有明显改善,矫正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GP组矫正前、后眼震震幅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矫正视力的结果分析
表2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眼震震幅的结果分析(mm)
2.3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眼震频率的结果分析 经统计发现,框架组眼球震颤的频率没有明显改善,矫正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镜组尽管校正后频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组矫正后眼震频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眼震频率的疗效观察(次min)
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屈光不正的患病率高达77.6%,其中散光的患病率居首位,为75.2%。散光患病率高的原因主要由于眼球震颤患者固视能力差,影响了眼球的正视化过程,同时眼球震颤患者的眼球来回摆动,角膜与眼睑的关系与正常人不同,导致角膜曲率的异常变化。以上因素导致传出神经通路异常,累及神经中枢或同向动眼控制径路,使神经中枢控制眼球正位的能力下降,从而发生斜视、代偿性头位异常,后期则导致弱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所以早期发现,早期矫正对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尤为重要。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进行视光学矫正,适合症状较轻,头位扭转较小同时不愿意手术的患者。以往佩戴框架眼镜矫正,由于眼球是往返运动的,而框架眼镜的光学区固定不动,这样产生的像差及棱镜效应对眼震多无明显影响,使矫正视力提高不理想,眼震无改善[2]。佩戴软镜时,人眼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与软镜组成新的屈光系统,可轻度提高患者视力,但并不能矫正其像差,并不能改善其视网膜成像质量。同时由于材质较软,镜片紧贴角膜,对眼球震颤也没有明显影响[3]。佩戴RGP时,由于镜片随着眼球的移动而移动,减少了由于框架眼镜所造成的像差及棱镜效应,从而使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同时RGP眼镜使集合需求增加,从而使震幅、频率降低,眼震得到改善[4]。本文通过对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散光应用RGP矫正的疗效观察,无论对视力的改善,还是对眼震的震幅和频率的控制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拒绝进行眼球震颤矫正手术患者较为适宜,建议临床积极使用。
[1]裴付彬,张晓宇.RGP在眼球震颤视力康复中的作用效果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3):575-576.
[2]戴淑真,张黎.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临床特征〔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8):750-752.
[3]于海,宁张悦,纪惠芳.眼球震颤患者配戴RGP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10):1313-1314.
[4]任伟.先天性眼球震颤临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3,3(30):166-167.
(编辑杨阳)
R77
B
1001-7585(2015)19-2659-03
2015-01-19
关键词先天性眼球震颤 散光 RGP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