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 胡丽琴
新型城镇化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流通方式落后、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流通行业面临的形势与政策,如何发挥金融催化剂、助推器作用,助力新型城镇化流通体系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型城镇化下发挥金融能动性建设农村流通体系意义重大
作为内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是我国范围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而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力推进改革,大力调整结构,调动全社创业激情,大力支持新兴业态,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物流业“第三利润源”的战略地位将得到凸显,由流通引导的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物流成本平均占企业总成本的30%,物流时间平均占生产和销售过程的90%,特别是新型城镇化下,农产品流通基础薄弱,农民消费不安全等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系统建设,将成为经济增长困境压力下,效稳定增加就业,挖潜增效的重要源泉。
(二)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城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中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首先农民应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国农村劳动力充裕,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进行各项资源整合,对农民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可以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发展农村流通能够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减少农产品因腐烂等原因引起的损失。同时,应用流通技术提高农产品仓储运输水平,能有效缩短农产品上市时间,平抑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农产品价值,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弱势地位,增加农民收入。
(三)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解决日益突出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由于农村市场监管不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于市,农村消费不安全的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在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实行供货源头挂牌、进货查验等准入制度,不合格产品,不得入市销售,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既有利于保证商品质量,又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另外,通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管理,土地流转托管等新型方式,大型流通行业可以加大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肥料的销售的技术服务,统一技术指导和监控农户生产流程,统一收购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农产品,解决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四)城镇化建设给农村流通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城镇化提升到承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高度。从城镇化的表象来看,这将是“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融合的过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原来的农村将变成社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表现也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进行转变,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二、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便民利民效果显著,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一)政策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从近五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内容看,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始终是农产品的流通市场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搞好区域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二是大宗农产品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三是生鲜农产品配送体系建设尤其是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四是鼓励采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等形式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以及供销总社等相关部门也从行政规划、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土地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共同构筑了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
在金融支持方面,国家明确了政策导向,要求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适合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贷款品种,同时也提出要建立引导信贷资金进入的配套措施,如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展贷款担保业务品种。
(二)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流通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的纽带,流通把国民经济中众多的企业、复杂多变的产业结构以及成千上万种产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现代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着巨大的制约和影响,这是衡量基础产业的重要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讲,流通业是国民经济运行晴雨表,也是一个先导产业。我国流通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贡献率居第三产业之首。按照增加值占GDP5%即可称为支柱产业的国际惯例,流通业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
(三)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不断创新,电商物流蓬勃发展。2013年,褚橙、柳桃和潘苹果卖得火热,一号店和农产品原产地合作,直销农产品,各地政府也开始积极探索农产品电商之路。农村电商是个大市场,10亿农村人群中至少具备7亿人口的市场开发价值。从线下零售网络的建设情况来看,乡村的零售网络体系很不健全,存在较大市场空缺。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家庭农场政策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政策,很多县级政府都推出便利措施,如安排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农业电商的发展。因此,农村电商物流市场前景广阔。
四)冷链物流产业受益政策扶持,物流网络建设相对成熟。近年来,冷链物流产业规划及扶持政策和行业标准频繁出台,为产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冷链物流企业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供应链管理呈加快发展趋势,增值型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冷链物流集聚区得到较快发展。据冷链委统计,现有2万座冷库,2013年我国冷链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242%,增幅同比提高16%。冷链委预计2014年的政策环境包括标准都会继续2013年的良好势头,甚至会更好,行业的发展应该说仍然会保持20%的增长速度。另外,天猫、京东等一线电商进军生鲜市场,其采用的“电子商务+冷链宅配”的模式将大幅提升冷链终端渗透率,带动中国冷链宅配迅速崛起,生鲜宅配市场潜力巨大。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紧紧围绕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优势,推进流通系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在支持范围上可体现“四个优先”:优先支持纳入国家商务部规划的“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农业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项目、供销总社的“新网工程”项目和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和地方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项目;优先支持地方财政扶持的有还本付息来源的非经营性贷款项目;优先支持信用环境好的地区;优先支持熟悉领域和成熟客户。
(二)突出重点,支持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项目。一是根据地区差异,分区域强化系统指导,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按照不同区域选择、扶持、培育不同的贷款主体。二是继续强化辖内各优质客户的营销、培育,进一步加强与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尽快搭建银企、银政的互动平台,分区域、抓特色,及时将有发展潜力客户纳入项目库管理。三是在特色农产品较为集中地区,重点支持从事当地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流通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通过专业市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
(三)积极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优先支持现有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搬迁项目以及批发市场的新建项目。在重点销区和产区扶持新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市场供应。配合国家冷链物流政策,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假设。
四)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一是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兼顾城市流通企业和流通生产一体化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农产品经营企业进入城市建设销售网络,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二是支持大型零售、流通、生产一体化企业、大型土地流转承租主体、大型土地流转托管主体等直接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通过订单农业等对接方式使农产品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三是支持支持通过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等方式加快农村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建设。
五)认真落实信贷政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严格贯彻国务院、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的各项信贷政策,强化制度执行力。认真贯彻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优先支持国家部委实施的市场工程和地方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项目,将信贷资金支持范围进一步延伸到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发挥优质客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达到政策性金融助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