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笑月
〔关键词〕 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3—0108—01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努力或小组的合作去研究,再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去解决问题。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是绝对的“主角”。那么,教师怎么样做才能引导学生当好这个“主角”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入新课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探究性学习”课程,其引入环节的设计应该有三个层次的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与本节课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提出的问题要能为学生接触新知识铺路搭桥。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天晚上,小明到小华家去玩,小华正在做作业。小明看了其中一道题目:一元二次方程x2+4x-21=0,求方程的两根。小华解的方程的两根都是正的,小明一看就说小华算错了。同学们,小明没计算怎么就知道小华的计算错误了呢?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们疑惑不解。这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学完本节数学课后,大家也就能和小明一样聪明,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了。实践证明,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欲望很强。
二、探究新知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促进学习者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主动参与是学生对学习表现浓厚兴趣的一种意向和行为。根据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应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的。
学生的主动参与能使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并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如,在教学“多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画图:画出简单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探索、发现、归纳,然后让小组之间合作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最后总结归纳出: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能引出(n-3)条对角线,n个顶点能引出n(n-3)条对角线,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得到一个多边形共有n(n-3)÷2 条对角线。最后一个环节,我再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通过总结,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有所积累;通过总结,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三、巩固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进而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业设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不断拓展新思路、摸索新方法,从而使作业设计体现出探索性、生活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等的特征,从而更加适合学生的“口味”。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教师可设有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优等生可以全做,中等生可以只做基础题,学困生可以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帮助所有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探究性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内广泛交往,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可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和研究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