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成
【摘要】素质教育需要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思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力图从不同视角阐述如何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程之中,从而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实然”向“应然”转变。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政教育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67-01
一、目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中学政治教师基本功需要加强
整体来讲,虽说我国中学政治教师素质较高,可仍存在部分教师职业素养不高,专业理论知识面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一些问题。一个学案反复使用,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学科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知识和时代脱轨,最后致使自身理论水平较低。还有一些教师职业观出现问题,没有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整个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里面,只是把教师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既对学生学习知识不利,也不利于他们日后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还会影响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最后还有,一些教师创新能力欠缺,等等。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与素质教育的诉求背道而驰。
2、教材内容和实际相疏离
课改后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只是理论灌输的形式,把理论阐释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以教学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及哲学思想,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但也有一些缺陷,表现在:一,在教材涉及知识上存在着和学生生活脱节的问题,如高中教材《政治生活》在阐述公民的最基本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学生就困惑,甚至当面对问老师:我18周岁了,为什么这种权利和我无关?这让教师不禁感慨教材与生活偏离比较远。这就涉及到如何使教材面向学生生活,摒弃假大空的说教问题;二,教材中案例分析增加了,探究活动多了,但现在情况却是:教师仍然是教学主导,学生被灌输,没有形成互动均衡主体意识;三,知识的呈现方式顺次比旧教材有了改进,先从和学生日常密切相关的经济生活进入,随后向政治生活拓展,最后向文化和哲学生活升华,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但也存在着次序颠倒的情况,有的难点放在易点之前,还有知识内容重复编排的现象,插图、图表更新滞后等情况。
3、文理分科的制度强化了学生功利化倾向
文理分科是一种教学组织方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为学界专家所诟病,尽管这种教学方式短期内能起到立竿见影,应对高考,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但由此带来了很多弊端。由于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来之义,不是弱化而是更加强化了应试教育,所以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确应该反思当下我国这种文理分科的教学模式,公允地权衡其利弊得失。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分科教学、评价模式应该重新梳理和推陈出新。当下人们往往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尽满意,关注的焦点放在高校自身的培养模式上,这种“功利化”的种子在中小学都已经植上了,一经碰到合适的“土壤、水分、光照”等条件,势必要茁壮发展。文理分科后,思想政治课作为理科生的一门选修课,很多是选而不修,从学校领导到政治老师,由于受功利化思想驱使,进而追求升学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放任自流了。
二、素质教育诉求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把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新课改的核心价值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中学生成长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终身发展打下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新价值取向,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变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要因势利导,要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过程里面,真正提高其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还有创造性。这就需要转变长时间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工具价值的过分倚重,而忽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们素质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价值。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更新这种教育观念,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切实提高教育主体的政治道德素养。
2、打造问题课堂,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度
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定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和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要从过去授学生以与“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开放、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为,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其求知欲。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根据教材目标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设疑质疑探疑拓展的教学流程,师生共同参加,教师这里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可以在“演员”与“导演”之间不断变换角色,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程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教学气氛,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展开学生思维,使得师生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当然,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艺术和技巧,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基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提高师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组成创造性的思维特质。
3、深挖教材内容,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信度
这些年,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频繁,新教材比原来的教材来对比有大量的插图、生活案例还有一些相关链接,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更和学生生活接近,这些内容对教育高中学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仍存在教材编排内容的取舍不适应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征,在编排设计上存在着没能联系实际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结合中学生身心特征和教学实践,不断挖掘教材的深度,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对其中不合时宜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适宜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对教材从编排体例到内容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探究热情与创新意识。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这一章时,就可以深思: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灭之后,怎么实现占人口绝人多数的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什么是“极少数敌对分子”?对其内涵与外延怎么界定?一定引导学生对此加以清晰解释,消解学生心中对此问题的困惑和不解,进而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称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