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欧洲)言论自由的先驱”,却没有人意识到“言论自由”这一问题已经跨越了不同文化圈的界限,由此可能产生悲剧性的碰撞。
南方周末记者 吴梦启
由于2015年1月8日法国巴黎《查理周刊》血案以及随之而来的警方追捕和人质事件,1月11日,四十余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在巴黎共同参加了声援《查理周刊》、反对恐怖主义暴行的集会,全法国有数百万人参加了这个集会。而在此前一天,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专栏文章,标题是《我不是查理》。这篇文章认为,《查理周刊》“用幽默的方式刻意冒犯他人”。
对于《查理周刊》的批评已经不是第一次;而且它的前身就是一份名叫Hara-kiri的讽刺月刊,因为将戴高乐将军之死与一场火灾联系起来而在1970年被法国内政部禁止销售。
“有很多国内媒体认为《查理周刊》是一份极左的杂志,其实它是一份无政府主义者的报纸。”法国政治和社会学者周劲松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他认为《查理周刊》相当小众,出格话题不少,读者不多,“从经费上来讲,甚至可能连今年年底都熬不过去”,因此只能依靠各种比较极端的漫画和讽刺作品来“抓人眼球”。
不过,如果跳出报纸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来看,法国文化中“的确存在一种嘲讽权威的传统”,这种传统可以上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甚至是更早的17世纪的莫里哀戏剧里。“批评和嘲讽权威以及‘光荣时期——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理念构成了法国文化当中最重要的内核”,周劲松说。《查理周刊》当中有一些漫画家,如“沙博尼耶和沃伦斯基都是法国顶尖的漫画家”,即使是最主流的法国报纸也会在头版刊登讽刺漫画。
法国驻华使馆新闻参赞满碧滟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新闻)自由是法国的核心价值观”。但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宗教和族群矛盾并没有如今天这般激化,《查理周刊》这样的杂志,所赢得的反应“不过是一笑”。
类似的嘲讽权威的漫画作品在自由主义空气浓厚的欧洲其它地方也不少见,也曾经引发不少争议。2007年,波兰曾经出现过右翼杂志将默克尔的头像PS在裸体模特儿照片上,做出袒胸露乳哺乳样子。德国和波兰官方均对这张漫画保持了沉默,但德国媒体则进行了大举反击,双方隔空交战一场。
一位在瑞士进行新闻学研究、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籍博士候选人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欧洲的媒体要比美国更加自由,“触及底线或者逾越底线的事情也就更加频繁”。不过她并没有指出“更加自由”是从何种角度进行衡量的,因为在新闻学研究者当中,对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新闻自由范畴“缺少讨论”,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有着天主教传统文化的国家里用漫画来描述伊斯兰教的先知,在当下国际环境中更缺少深刻认识。
危险的征兆已经出现。周劲松认为,“法国是(欧洲)言论自由的先驱”,却没有人意识到“言论自由”这一问题已经跨越了不同文化圈的界限,由此可能产生悲剧性的碰撞。在一片“我是查理”、反对恐怖主义行径的呼声当中,新的危险正在孕育。1月11日,德国《汉堡摩根邮报》因为转载了《查理周刊》的漫画而遭到纵火,幸而无人伤亡。对于这些短期内无解的对立和冲突,周劲松认为治标的办法之一是“欧盟内部应该加强反恐措施的协调和内部整合”,建立有效的反恐合作机制,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至于如何治本?周劲松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