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环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兴趣;氛围;自主学习;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3—005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切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渠道,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决策,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课堂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老师至今教了16年书,但是从出生到现在只过10个生日。大家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问题一出就有学生说:“10岁。”可是又产生怀疑:老师已经教书16年了,不可能才10岁,那老师究竟几岁呢?正当全班同学都等待笔者揭开谜底时,笔者引入新课,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这种教学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快乐中探索新问题,掌握新知识。
二、营造民主氛围,注重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轻松愉快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其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由此可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创造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设计教学活动,鼓励自主学习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所以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现“新发现”、“再创造”,能够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还给学生“自主权”,为学生留出思考时间、活动余地。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计算一个圆柱的体积,然后提问:1.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猜出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吗?2.上述的估计究竟对不对,请学生根据已准备的材料验证一下。经过实验得出:一个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因为学生已掌握V圆柱=sh,所以很快就能推出V圆锥=1/3sh。这个知识是学生通过猜测、实验、发现再创造出来的,具有主动性和情感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优化练习设计,拓宽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除基本练习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发展性的练习,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一是条件的开放。条件不足,或没有给出条件,需要学生具体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达到解题目的。二是结论的开放。给出条件没有给出结论,或结论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结论。三是解答方法的开放。在练习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多设计一题多解或从不同角度分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和独创性。四是问题情境的开放。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设计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时空的开放。有些练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亲自去观察、实践、搜集资料、统计数据、归纳整理,最终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观念一定要明确,为了少走一些冤枉路,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营造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