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5-01-15 18:46樊旭明
甘肃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质疑氛围创新思维

樊旭明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氛围;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3—0048—01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人本意识”、“服务意识”,并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关爱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如学生答问答得正确,教师可激励学生“说得好”、“很不错”;学生答问观点独到,教师可激励“妙”、“见解独到”、“高见”;学生答得不完整,教师可鼓励“慢慢说”,“再想想”等,这可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起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保持创造性探索新知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先通过投影或放映剪辑影视片的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与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直接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在播放轻音乐《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讲述我们农村中的抗日英烈事迹,再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的学生很快能听懂黄河的倾诉,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掷地有声的爱国誓言。可以说,巧妙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会吸引学生步入佳境,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迸发学习热情,诱发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语文课上,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应体现学生的自主发问,激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种种提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选择,自主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决不多讲,学生感兴趣并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学生自学有困难的,要及时组织讨论解答。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参上明确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可学生可能认为愚公搬家是更省事,现代搬家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离开原有的交通阻塞的环境,寻找一个交通便利、发展机会更为广阔的地方不是更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理念吗?如果学生有这种认识又未尝不可呢?一般来说,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只要基本符合事理,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学生保存心中那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是一种肯定。

三、训练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像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

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它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内容很多,例如,用作文题像《“0”的联想》《“?”的联想》《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再如,给出一个钉子,让学生想想它可以有多少种用途。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质疑氛围创新思维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