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显荣 杨建立
【摘 要】 在人类生命的过程中,健康、长寿是永恒的追求,养生则是满足这一愿望的手段。藏象学说是中医独特的解剖、生理、病理学说,反映了中医以整体、恒动为基本观念的人体生命观。二者无论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藏象学说不仅在整体性、恒动性等方面与中医养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是将中医养生在针对不同脏腑、不同个体、不同环境所使用的方法和目的做了进一步的精细化,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中医养生;藏象学说;整体性;恒动性
【中图分类号】R212,R2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26-02
在人类生命的过程中,健康、长寿是永恒的追求,养生则是满足这一愿望的手段。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是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所谓生,是生命、生长之意。中医养生,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中医理论和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中医“治未病”等预防医学的思想为指导所进行的能够保养身体、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1]。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独特的解剖、生理、病理学说,反映了中医以整体、恒动为基本观念的人体生命观[2]。藏象学说是在脏腑学说基础上系统化、整体化,网罗天地自然、人的精神、肉体各个层面演化而成。在藏象学说中,五脏不再是五个单纯的脏器,而是以肝、心、脾、肺、肾为中心,内藏精、神,外与天地四时阴阳相通,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的五个系统[3]。五脏是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场所,主持生命活动的主体。所以养生之术,实即养脏之术也[4]。
1 藏象学说的整体性与中医养生关系
1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藏象学说指出,人体是以五脏为主体将六腑、五体、五官、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联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说明了人体脏腑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的协调关系,突出了人体的整体性,同时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主宰的思想,“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人体健康与否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如果心的功能强健,各脏腑在心的统一领导下,功能活动正常,人的抗邪能力也就强,人也就能健康长寿。 由此告诫人们养生必须首先养心。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养心,“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重在养心,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1]。《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的“恬淡虚无”即指心神清静,心静而不躁,神安而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充足,邪气不能侵犯,疾病自然不能萌生[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发现许多疾病在发病上不仅与生理病理学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有关。精神过劳与情志刺激都能明显的影响着身体的健康。而对于病人来说,精神情志的好坏对疾病的转归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JP2]12 人与自然相统一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在自然界中生存,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顺应自然环境的影响,才能保持生命活动的稳定与协调。基于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藏象学说将自然界的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肝、心、脾、肺、肾)构建成一个“天地人”同构系统[2],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同构系统在中医养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顺应自然,对应脏腑的调养,如季节不同,饮食、起居、锻炼、精神调养的方法不同。这是养生学中“因时摄生”的理论基础。如《千金食治·序论》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说明古人饮食养生非常重视因时制宜[1]。二是利用自然,即利用自然万物为“我相关脏腑”所用。如对中药的使用。太子参:归脾、肺经,功能益气生津润肺。用于燥邪或热邪客肺,气阴被伤而致的咳嗽、气短、痰少;也用于脾气虚、胃阴不足而致的倦怠乏力、饮食减少、汗多口渴等。
2 藏象学说的恒动性与中医养生关系
藏象学说不仅重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及人与自然界的协调性,同时更强调生命活动的恒动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恒动不息的有机体[2]。《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升降出入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而物质运动也就是“气”的运动。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不仅脏腑气机升降不停出入不息,气血津液在人体中也周流不息,作为生命活动的整体的“神”也处于运动不息的状态中。如肺的宣发与胃的降浊,心肾的水火相济,都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机体内在运动的协调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当脏腑升降出入的功能失常,可使机体产生种种病变,这时,就必须调节脏腑的气机升降使之通畅,达到平衡的目的。在预防疾病上,同样要顺应脏腑气机的变化,保持人体气机升降正常,以抗御邪气侵犯而少生疾病。如:肝脏性喜条达最怕抑郁,肝气升发条达,则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诸脏腑功能活动正常。若肝之升发受到抑郁,则疏泄功能障碍,进而引起一系列气机不畅的病变。针对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临床对肝病的治疗,特别强调疏肝治法的运用[2]。在预防上也同样如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防止药物伤肝;坚持锻炼身体,增强肝脏功能;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限酸忌酒,保护肝脏;早睡早醒,宽衣缓行,推肝经、敲胆经,提高肝胆经络的通畅程度[5]。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与藏象学说无论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藏象学说不仅在整体性、恒动性等方面与中医养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是将中医养生在针对不同脏腑、不同个体、不同环境所使用的方法和目的做了进一步的精细化,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泰康.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6,132,41.
[2]邓中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9,23,24,82.
[3]陈晓.中医古典理论精华[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62-63.
[4]马艳东.五脏之气与养生[J].中医养生,2011(1):46.
[5]郭教礼.五脏内养及中医养生之本浅议[C]. 广州:2010海峡两岸养生论坛,2010:248.
(收稿日期: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