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泰国优勉族群的文化及语言使用

2015-01-15 10:37李春风
关键词:泰语族群母语

李春风

摘要:

泰国优勉族群是泰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与中国的瑶族优勉支系有着共同的来源。通过对优勉族群聚居区——泰北清莱府都龙县促猜乡坤美蚌村的文化及多语生活进行分析发现,泰文化与汉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坤美蚌村优勉族起着不同的作用。文化成为泰国优勉族群语言使用的天平,对其语言生活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新形势下,优勉族群的传统文化及语言生活面临很多挑战。

关键词:

泰国;优勉族群;优勉话;兼用语

中图分类号:H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4)04-0021-09

泰国优勉族群是泰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迁徙于中国[1],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跟我国瑶族优勉支系有共同的来源。中国的瑶族支系有自称“优勉、拉珈、布努”的三个瑶族支系和他称“蓝靛瑶”、自称“金门”的瑶族支系。泰国的瑶族包括优勉、金门两个支系,即盘瑶(过山瑶)、蓝靛瑶(山子瑶)。泰国优勉族是在中国被称为盘瑶支系系列的“过山瑶”。一般认为,瑶族源于秦汉时期之“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隋唐时期之“南蛮”及宋之“徭”或“莫徭”。瑶族历史上的分布比较复杂,依史籍记载,自隋唐至宋,瑶族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桂东四省毗邻的一个比较大的山地区域,元、明时期瑶族逐渐往南迁徙,大部分汇入五岭山脉,也有相当一部分往西、西南迁移,进入桂、黔、滇边区,至清朝中后期,中法战争前后,有部分瑶族逐渐迁入越南北部山区,中法战争后又有部分瑶族进入老挝北部山区,而泰国北部的瑶族基本在越战后才由老挝进入。本文按泰国的民族用名习惯,称泰国的瑶族优勉支系及其语言为“优勉族群、优勉话”。泰国瑶族人口45,571人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Welfare Development,Ministry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curity, 2002.Highland communities within 20 provinces of Thailand.Bangkok: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WelfareDevelopment,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Security and UNICEF(引自社会发展及社会福利部:《泰国20个高山社区》,曼谷人类安全及社会发展部,2002年。)本文提到的泰国优勉族群的人口数据实际包括了蓝靛瑶支系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的10个府,包括清迈府、清莱府、帕夭府、南邦府、甘烹碧府、难府、帕府、素可泰府、哒府和碧差汶府。泰国优勉话与我国瑶族使用的优勉话大同小异,互相能通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调查发现,泰文化与汉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优勉族起着不同的作用,并对其语言生活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文化成为泰国优勉族群语言使用的天平,泰国优勉族群除使

用母语外,还兼用泰语、华语。本文以泰北清莱府都龙县促猜乡坤美蚌村为例,对其民族文化及多语生活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坤美蚌村的社会文化

坤美蚌村隶属于清莱府都龙县,距清莱府65千米。坤美蚌村四面环山,往西七千米处是泰族寨都安村,东边四千米处是华人寨美艾村,南面十千米处是清孔县的泰族寨帕讷阿村,北面十五千米处有泰族寨农帕槔村。据2011年底统计,全村共有251户,共1269人,其中男性636人,女性633人。多数是优勉人,还有5户苦聪人,5个汉族人。

坤美蚌村有40多年历史。居民祖辈相传,优勉人祖上都由中国广西、广东、云南经老挝等地迁徙而来。最早定居坤美蚌村的优勉村民是20世纪70年代来自泰国藤县,后来又有维阳甘县和难府等处优勉人陆续搬来,最晚的由老挝搬来。由于这里的优勉人都是外来的,直到前两年,政府才陆续给优勉族群办理了泰国身份证。坤美蚌村人员流动较大,自由落户的如果要常住,必须到村委会注册。

坤美蚌村共有水田和旱田2800多亩。现在每户平均有土地40多亩,最多的有200多亩,最少的有10亩以上,拥有土地证的村民,能自由买卖土地,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橡胶、稻谷、木薯、少量黄豆等。坤美蚌村还有大片原始森林,但政府不允许开发,如擅自开发,政府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村里现有一条公路,横穿坤美蚌村,是20年前由政府出资修筑完成。村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有私家车、摩托车,还可以去七千米外的路口,乘坐清孔县至清莱之间的班车。

坤美蚌村每人年均收入不低于3万泰铢1泰铢约合0.1957人民币元。。其中年均农业收入最低5万泰铢,最高20万泰铢。副业有养猪、养鸡等家畜,种植水果树、橡胶树等。还有人做生意、打工等。村里外出村民较多。年轻人中有60%在外,其中40%工作,10%在读书,还有10%是打工,分布在清莱、曼谷、台湾、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地。他们经常在网上联系,一年回家一次。该村每户都有电视机,多数拥有私家车、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近50%的村民有摩托车。房屋建筑以二层楼房为主,路边的多为砖混结构,有的有中国较传统的铁艺大门。很多村民的大门或房门贴着中国的对联、福字等,中国文化气息较浓。

村民日常生活费用有水费、电费和农业税。坤美蚌村1989年通电,2002年通自来水。水是一立方一泰铢。电费采用两种收费体系:民间用电90度以下不收钱,超过一度就全额付费(90度加上超过的度数),一度3铢左右;商业用电要全额支付,3铢一度。村民的土地,如有土地证且从事农业活动,则两亩地交税5铢,没有额外赋税。如没有土地证就不用赋税,但国家拥有对该土地的处置权。若该土地用于商业,则按照商业面积缴纳赋税。村民去医院或者医疗所就医,百分之百免费,并且不交纳其他医疗保险费用。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而导致农业收成减产的时候,可由村里写申请报到县上,县上再报到中央政府,政府将按照应得收入的20%-50%补偿。

2008年以后,政府每年给村里200万泰铢,每年分两次放贷,按照百分之六的利率,由村委会成立的9人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每人年终有3000铢酬劳。收回的息金充入村寨的金库,用于村委会盖房子等设施建设。村民如果要贷款,首先要申请账户加入该资金管理委员会,成为会员。按照会员人数,平均分配每一次的100万泰铢。村民借贷的积极性较高,可以贷款买摩托车、修建房屋等。此外,泰国政府规定, 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500泰铢补贴、70岁以上的有600泰铢;村长的工资是每月8000泰铢,村长助理(副村长)每月5000泰铢。

全村现有中专生29人,大专生10人,成人教育学历生1人,本科生32人。村里有两所学校。一所是泰国政府办的公立学校,由泰国政府出资管理,教师属公务员编制。全校现有教师和管理人员16人,学生146人。教师全部是泰族,课堂全部用泰语授课。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村里三岁以上儿童均可进托儿所,幼儿园有大班、小班。其他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泰语、数学、英语、社会、科学等。此外,学校还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教孩子种植蔬菜。以前,该校托儿所每个孩子一天交一泰铢;小学以上的,每学年交学费500泰铢,只有托儿所和幼儿园供吃午饭。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但学费全免,还免费发书本、校服,供应午饭、牛奶。另一所是坤蚌复光小学(华文学校),起初由村民集资建成,规模较小。据该校第一任校长张有昌先生介绍,约10年前,台湾一个民间组织送来很多图书,并出资扩建这所学校。后来,香港神州青年社也为该校提供资金和书籍。提供的书籍,除了教材之外,还有课外读物。该校还得到了村天主教会的支持。该校现有一个小型图书馆,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这是周围村寨中唯一的一所华文学校,能提供从小学到初中的课程教学。村里小孩7岁就可入学读书,每月交30泰铢的学费。学校的上课时间安排在泰国学校下课后。最早的教师全用中文授课;现在的教师用汉语和泰语授课,以汉语授课为主,泰语起辅助性作用。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多数已经成了其他地方的中文教师。近年,复光小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问题。首先是生源逐渐减少。建校之初,学校有143名学生,现在学校只剩下50几个学生。其次是教师流动性大,且授课水平不均。由于工资低,很多教师做一段时间就辞职。再次,授课内容存在一定差异。学校所用教材来自台湾,内容均为繁体字。但该校现在的大部分授课教师来自中国大陆,他们习惯写简体字。这样繁简混合,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村民宗教信仰自由而相互包容。主要以信仰祖先、原始宗教为主,也有信奉佛教和天主教的。村子附近有一尊大佛,有的信徒一个月拜一次,有的每年的正月初四去拜。坤美蚌村的文化生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村民过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月十四节(优勉族群的传统节日)、播种节(泰国的传统节日)等。平时多使用中国农历。农历新年,村民从师公那里买来对联、福字贴在大小房门上,祭拜祖先、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这些传统节日仪式使用汉语和用繁体汉字写成的家谱。家谱包括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女儿出嫁后就去掉她的名字,儿子娶媳妇就加上媳妇的名字。优勉族群都有本族名字,由父母取名,不能更改。男人有两个名字,女性只有一个名字。采用父子联名制,即男孩子成家以后,有了孩子,要在两个名字中取相同的字作为孩子名字中的一个字。绝大多数优勉人还有泰文名字。泰语名字可以自己取,但要用优勉族群的姓。

汉字还用于算命、盖房子、看风水、看日子等。村里有两个师公能读、写汉字(繁体字),会写对联,看得懂中国的黄历。比如选择哪一天结婚、盖房子动土等。在重要的节日,村民多数穿着民族传统服饰,盛装过节,平时只有老年人经常穿。坤美蚌村的传统文化整体保留较好,如有的年轻人能用优勉话主持传统仪式,会用优勉话讲故事,但不可避免地受到泰国主体文化的冲击,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泰族文化或其他外来文化,年轻人中没有会唱优勉族群歌谣的。以前存在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结婚要用三天时间,第一天送彩礼,第二天举行婚礼,第三天回娘家。现在的年轻人婚恋自由,婚期仅为一天。

坤美蚌村民风淳朴,社会风尚较好。全村没人吸毒,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但近年也滋生新的社会问题,如新一代青少年不爱读书,有个别聚众斗殴、喝酒现象。村里的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发展教育、重构道德风尚之事。

二坤美蚌村优勉族群的语言使用现状及特点

为全面了解坤美蚌村优勉族群语言使用现状及特点,我们随机选取了其中的188户,对823名优勉人进行入户调查。其中男性432人,女性391人。以下是对这823人的语言使用现状的统计、分析。

(一)母语使用现状、特点及成因

1.使用现状及特点

(1)全民稳定使用母语。坤美蚌村优勉人,除了有一名儿童母语已转用为泰语外,其余822人不分年龄大小,均能不同程度地使用母语。不同年龄段的优勉人母语使用情况数据见下表1:

表1可见,坤美蚌村优勉人99.82%会说母语。其中95.1%熟练掌握,4.8%略懂。这说明坤美蚌村优勉族群的母语保留完好。

优勉话是坤美蚌村村民的主要交际用语。全村有18人只能使用优勉话一种语言。村民们表示,在坤美蚌村,说优勉话的场合较多。村里老人们在一起聊天、交往时,只说优勉话;优勉族群的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等,只说优勉话;年轻人遇到长辈老人,都用优勉话问好、交谈,以示尊敬。优勉族家庭内部以优勉话为主要用语。儿童学语之初,多数父母首先选择教孩子优勉话。儿童在入学前,多数能熟练掌握优勉话。外地归来的优勉村民,即使有的人优勉话已不太好,也多数选择优勉话与同胞交流,倍感亲切。

(2)母语程度存在代际差异。虽然坤美蚌村优勉族群全民稳定使用母语,但不同代际之间的母语掌握程度略有差异。以40岁以上一代的中老年母语保留最为完好,40岁以下一代的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语水平下降。这是因为,村里年轻人在一起多使用泰语。6-19岁的多为在校学生,其学习生活都是用泰语,使得优勉话的使用语域越来越窄。为了进一步了解村民的母语使用情况,我们对9名不同年龄段的优勉人进行了优勉话400词测试,发现年轻人掌握的优优勉话词汇量少于中老年人的。测试结果及测试者情况如下表2:

上表测试结果显示,9名优勉人的测试等级均为优秀,只有1名是良好。但被测试者勉语词汇量掌握情况有所差异。5名40岁以上的村民,A、B级词汇量均高达390个以上。而4名40岁以下的村民,A、B级词汇明显下降,母语水平略有下降。

(3)母语水平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我们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统计,发现母语的使用水平与文化程度相关。数据统计如下表3:

上表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熟练掌握勉语的比例由高到低的等级为:文盲(100%)﹥中专及以上(95.8%)﹥高中(93.2%)﹥初中(92.8)﹥小学及以下(91.9%)。

文盲熟练掌握母语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在260名文盲中,有225个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中有的人只能使用优勉话这一种语言,优勉话是其日常生活中的唯一交际用语;有的是与外界接触较少,其他语言能力较差,优勉话是其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用语;有的则是能灵活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熟练掌握母语的比例最低,有17人略懂母语。其中,2人是学龄前儿童,8人是小学生。少年儿童略懂母语的,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母语略懂,泰语也略懂。另一类是母语略懂,泰语熟练。除了10名儿童,还有29名略懂母语的村民。经调查,这39名母语略懂者,超半数是在校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在本村学习读书,母语使用与泰语使用语域相当。随着年纪的增长及生活阅历的变化,其语言掌握及使用情况也将发生变化。大致向三个方向发展:母语词汇量有所增加,母语水平提高;母语和泰语水平同时提高;母语水平继续下降,泰语水平继续提高。有的常年在外读书,母语使用语域越来越小,泰语使用语域越来越大。其余成年人,语言能力已较稳定,语言水平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2.成因

在通用语泰语的强力冲击下,人口较少的优勉族群还能稳定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这一现状有其深厚的人文积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勉话的多重社会功能(交际功能、录传功能、标志功能等)是其保持强劲活力的根本原因;聚居分布、族内通婚是优勉族群稳定使用母语的必要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优勉族群稳定使用母语的温床。

(二)兼用语使用现状、特点及成因

受族群历史迁移及经济发展影响,坤美蚌村优勉人不但能兼用国家通用语——泰语这里主要指泰北方言。,有的还能兼用汉语。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坤美蚌村优勉人的语言生活大多属于“优勉话—泰语”的双语型,也有部分是“优勉话—泰语—汉语”的多语型。从使用语域看,优勉话用于族内交际,泰语用于族内和族际交际,泰语的使用语域略大于优勉话;但就村内语言使用人数和使用水平来说,优勉话的地位仍高于泰语。在这个区域内,优勉话是强势语,泰语是亚强势语。汉语的使用仅限于特殊人群。生活在该村的外族人,能兼用优勉话以满足交际需要,但不具有强制性。

1.泰语

坤美蚌村优勉族群主观上积极融入泰国社会,乐于接受泰文化和语言;客观上,由于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与外界交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村民整体泰语水平较高。其使用现状及特点有以下几个:

(1)泰语是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坤美蚌村不同年龄段优勉人掌握泰语情况的统计数据如下表4:

由上表可得到以下信息:

①823名被调查对象,97.6%会说泰语。其中,80.1%的人能熟练掌握,17.5%的人略懂。共有20人不会说泰语,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4%。这个数据说明大部分优勉人能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泰语,泰语是坤美蚌村村民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

泰语的使用语域越来越大。如村里的年轻人打招呼、在一起聊天大多都说泰语,不说优勉话;年纪大一点的人,有的优勉话、泰语混着说;优勉人家庭内部,有的也选择使用优勉话、泰语。有的家庭,如果父母会泰语,多数与孩子用泰语、优勉话两种语言进行交流。村子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在上学之前都会泰语。村里的泰国学校,老师都是泰族,泰语是唯一的授课语言,所以孩子们入学后泰语越来越好。

即使没上过学的一些村民,有的通过与外族人交往、聊天也掌握了泰语,但这些人一般不认识泰文。有的是通过新闻媒体如看电视、听广播等学会泰语。另外,村委会为了照顾其他民族的村民,在开会或广播通知时,使用优勉话和泰语两种语言,有时只使用泰语。

②不同年龄段的优勉人掌握泰语的水平呈正、反抛物线分布。即会泰语和熟练使用泰语的人数比例呈正抛物线型,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会说泰语的是20-39岁(99.7%)﹥6-19岁(99.4%)﹥40-59岁(98%)﹥60岁(84.3%);熟练使用泰语的是:20-39岁(96.9%)﹥6-19岁(88.1%)﹥40-59岁(69.4%)﹥60岁(21.4%)。略懂和不懂泰语的人数比例呈反抛物线型,其由低到高的排序分别为:泰语略懂的是6-19岁(11.3%)﹤20-39岁(2.8%)﹤40-59岁(28.6%)﹤60岁(62.9%);不懂泰语的是6-19岁(0.3%)﹤20-39岁(0.6%)﹤40-59岁(2.0%)﹤60岁(15.7%)。

以上各项比例分析表明,40岁以下优勉人的泰语水平最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泰语水平最低,有62.9%的人只能听懂泰语,或只能用简单的泰语,有15.7%的人不会泰语。

(2)兼用泰语水平与文化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坤美蚌村不同文化程度的优勉人,使用泰语情况的数据统计见下表5:

以上数据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优勉人,文化程度越高,兼用泰语的比例和水平越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40人,全部会泰语,且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60人,全都能熟练使用。小学及学龄前文化程度的223人中,有222人会泰语,占小学文化程度的99.6%。文盲兼用泰语的比例和水平最低,260人中能熟练使用泰语的有127人,占48.8%;略懂的有114人,占43.9%;不会的有19人,占7.3%。这260人以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2.汉语

(1)使用现状。坤美蚌村优勉族群兼用汉语的人数比例不高,所兼用的均为云南汉语方言。823名调查对象只有19%共156人会汉语。能熟练掌握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

(2)特点及成因:①村里中老年人兼用汉语比例较高。这是因为有些老人对汉文化有着较深的宗源感情。村里很多优勉人都认为祖上来自中国,他们与汉族、汉文化的关系由来已久。坤美蚌村的建村时间只有40多年,一些中老年优勉人的出生地,有的是汉族人聚居地,有的虽然没有汉人,但那里的老人都会说汉语,所有他们从小就能不同程度地使用汉语。有的中老年优勉人的父母会说汉语,他们从小就有汉语语言环境。②坤美蚌村与4千米外的华人村寨距离最近,来往较为密切。村民们说,两村人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人逐渐学会了汉语,有的人汉语水平不断提高。③一些青壮年到华人社区(以去台湾为主),在工厂打工、当翻译等,逐渐学会汉语。④村里有一所华文学校——坤蚌复光小学,对村民的汉语掌握情况起到了促进作用,很多孩子在这里不同程度地学会了汉语。近年,泰国与中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家长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有的家长表示,应该利用好村里的这个资源,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学习汉语。但由于汉语比较难学,很多孩子学习的水平不一。但这种积极的态度,会对汉语学习产生影响。

三小结

通过对坤美蚌优勉人的文化及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和谐发展的乐观现状

坤美蚌村优勉人的民族文化和语言,其现状是和谐发展的,是乐观的。优勉族群有着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使其文化特征如语言、风俗、服饰等,得以较好地保留。他们还开放包容地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能够积极地融入泰国主体社会,积极地学习国家通用语泰语及汉语等语言。他们兼用泰语既给自己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利益,又促进了泰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同时,坤美蚌村优勉人的内心深处,对中国怀有寻根情结,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必要元素。他们客观地面对本民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探索本民族的发展途径。这种强烈的民族发展意识,孜孜不倦的探求脚步,对其民族的生产生活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够看到未来文化与语言的和谐发展前景。

(二)文化对语言的天平作用

优勉话能够保持如此鲜活的语言活力,是受包括社会、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优勉话的地位目前比较稳定,根本原因就是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优勉族群的兼用语系统是一个多语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母语优勉话的变动较小,兼用语的变动较大,优勉族群曾广泛兼用汉语,后又转为广泛兼用泰语。不同时期,不同主体民族的文化对优勉族群的语言使用情况起到天平作用,主要表现为,优勉族群传统文化稳固发展是其母语保留的根本原因;历史上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是其兼用汉语的主要原因;迁徙到泰国后,日益受主体民族泰族文化影响,逐渐偏向全民兼用通用语泰语。

优勉族群兼用汉语的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优勉族群传统文化对中国汉文化有着较浓厚的文化认同。许多优勉人家里都保存着汉字版的《千字文》《增广贤文》等书籍,抄写着汉字家谱,很多节日时间与中国农历节日一致,师公们也常常使用汉语、繁体汉字主持各种传统仪式。优勉人对中国具有较强的寻根意识。他们信仰祖先崇拜,忠诚地追溯祖先迁徙而来的路径、祖先原来居住的地方。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优勉人已经把寻根意识付诸实施,前往中国云南、广西等地探访祖先的踪迹。优勉族群迁入泰国后,兼用语汉语由于缺乏使用环境而逐渐衰退。习得汉语的优勉人多为老人。现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泰贸易的兴起,汉语又开始重归优勉族群的多语系统,而且处于不断上升的地位,但仍难以与泰国通用语泰语匹敌。

作为国家通用语,泰语是一种在优勉族群多语生活中长期起作用的、稳定上升的兼用语。泰语在优勉族群心目中不是简单的、母语之外的一种语言而已,而是主体文化的象征,是国家的象征。优勉人对其祖国泰国怀有深切的认同感和感恩之情,对泰文化和泰语有亲和感,这正是多元一体统一国家凝聚力的体现。优勉人认为泰国国王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由发展。优勉人都很感激国王,对祖国忠诚,很多人家门口悬挂着红蓝白三色的国旗,墙上张贴着国王王后等皇室成员的照片。这种对祖国的感恩之情自然化为对泰文化、泰语的认同和亲近。泰文化甚至对优勉族群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调查时发现,优勉族群的许多传统文化特征正在走向衰退,如传统建筑、传统宗教仪式、传统的文学艺术等等。还有作为区分优勉族与其他民族的最显性特征的传统服饰,现在也已经很少看到有人穿戴了。中青年特别是青少年甚至有全盘接受泰文化的现象。

(三)面临的挑战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留、发展本民族文化和语言,将是坤美蚌村优勉人面临的挑战。处于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要学习本国通用语和其他民族语言。语言竞争必然会对母语的使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难题。[2]

虽然调查显示泰国优勉族群主流是全民稳定使用母语,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青少年的母语水平下降、传统文化濒临失传、母语的交际功能逐步降低、对母语的态度变得不太在意等。在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通用语泰语的影响逐步加深的背景下,优勉话的使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有:1.泰语教育对母语的冲击;2.媒体传播对母语的侵蚀;3.婚姻关系的变迁对母语的影响;4.日益频繁的民族接触对母语使用场合的挤压;5.在课题组所到的优勉族群聚居村寨,都没有代表本族语言的文字,这造成母语教育的困难;6.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母语发展的抑制。

总之,泰国优勉族群全民使用母语,又全民兼用通用语泰语。这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语言生活类型和最佳模式[3],因为它有利于优勉族群的发展,有助于与其他民族的和谐相处。优勉族群语言使用状况演变趋势将会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但如何处理好泰语、泰文化与优勉话、传统优勉文化的关系,也将是优勉族群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有隽.越老泰缅各国瑶族人口分布、来源和称谓——海外瑶族研究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戴庆厦.跨境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3]戴庆厦.两全其美,和谐发展——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On the Culture and Speech of Thailands You Mian Clan——Taking Mei Ban Village in the North Thailand

LI Chun-feng

(Special Department, Beijing Chinese Colleg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ai You-mian clan is a minority nationality, with a common origin of branch of Chinese Yao nationality. After analyzing the culture and the multi-language life of the community of You-mian clan in Kong Mei Bang village, Dulong county, Thailand, there ar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times that You-mian clan with Thai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culture became a balance that Thai you-mian clan using their language and played important constricted role in their speech life. At present,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facing many challenges.

Key words:

Thailand; You-mian clan; You Mian speech

【责任编辑陈雷】

猜你喜欢
泰语族群母语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说一说汉语的“亲戚”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高校泰语演讲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7 Craziest Extreme Sports七大最疯狂的极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