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越跃
[摘 要]合理开展科学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既能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通过搭建活动舞台、开拓合作领域、开辟答疑园地、开展实验设计、开展实践探究等途径,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自主探究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80
课外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探究能力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认为,开展好科学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搭建活动舞台,培养探究意识
开展科学课外自主探究活动,要从活动入手,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促使其产生探究欲望,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行之有效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必须要做到形式多变、随时反馈、调节更新。如结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指导学生开展航模兴趣小组活动;利用校园闲余空地开辟“袖珍农场”,让学生学习种黄瓜、茄子、豇豆,既收获劳动果实,又增长科学知识;利用校园植物开展植物种类调查,并开展小课题研究。如校园里生长着竹子,怎样利用好这可贵的校园资源?社团科技活动时可指导学生了解竹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种类等,课后安排“收集竹制品名称”和“用竹制一件物品”等活动。再要求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就地取材,开展采集并制作植物标本的竞赛。在活动中,有一组学生采集了月季花和它的枝与叶等,用制作标本的方法和美术布贴的技巧,压制成一朵活灵活现的观赏花,装饰在镜框里,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在评比活动中一举夺魁。
二、开拓合作领域,培养团队意识
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的可以独立完成,有的则需要与人合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与人合作主要指与教师、家人和同学合作。如中年级科学教学内容中的观察、实验操作的要求比较复杂,教学内容难度也相应提高。在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开始学习使用仪器进行定量观察,以及进行对比实验。这些活动大多要通过分组观察、集体讨论、共同操作等步骤来完成。如《科学百科》是班级的学科小报,学生为争创小报特色,展示小组风采,他们将自己撰写的小论文、观察日记、知识趣闻、科学家轶事、名人名言等编辑在《科学百科》中。学生自己选材、设计、抄写或电脑排版,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编辑的小报设计合理、图文并茂。学校通过张贴、评比的形式,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意识。
如在《植物》一课的学习中,需要开展野外采集标本活动。这时就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在学习《土壤》后,教师留下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将混有泥土的盐分离出来。学生们认真设计、配合默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科学精神,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开辟答疑园地,养成探究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创设一条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途径来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由于课内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对质疑内容的探究。因此,开辟“答疑园地”,将课内难以解答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登载在“答疑园地”中,让学生在课外探究实践中寻找答案,这样能引导学生在课外相互探究,养成探究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生了解了有关果实的知识后,对石榴是干果还是肉果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议。有的说石榴是干果,有的说石榴是肉果,但都没有依据。于是,我鼓励学生把这一问题抄写到“答疑园地”中,让大家来一起来探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请教父母亲,有的请教高年级的同学,有的查阅资料。一个学生费尽心思终于从《生物》一书中查到了石榴是浆果。可浆果究竟是归属何类果实呢?伴随着心中的疑惑,他又从《辞海》中查到浆果是肉果。当他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时,台下的同学都伸长了脖子听,他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再如,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通过课内学习,学生虽然明白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体,但不明白水烧开时冒出的“白雾”和冬天河里冒的“白雾”为什么不是水蒸气。教师要求学生到课外去寻找答案,让学生通过实验去真正理解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物体。长期的探究答疑,不仅使学生在解决疑惑时,将知识牢牢地根植于脑海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习惯。
四、开展实验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科学课程目标中规定,要让学生根据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这当然离不开简单实验的设计。实验设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于一体,是综合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活动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切实抓好“设计简单实验”这一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遵循课前准备到课后展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实验设计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需的材料。如通过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学生懂得了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原理后,教师提供电池、喇叭、音乐门铃集成电路板等,要求学生在课外以小组形式设计防火警报器。知识的积淀使实验设计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第二天几个小组纷纷上台展示,有的小组用蜡烛在铜线下加热,铜线热胀接通电源,门铃发出警报声,实验成功;有的小组则将铜线两端固定,根据不同物体的热胀性能,设计成上下叠放结构,经加热后,铜丝下坠,与下端金属物接触发出警报声,同样实验成功。
又如,在《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教学后,学生对空气有重量已达成共识。但课堂时间有限,只是通过一两个实验予以证明。为了让学生能自己动手来证明空气的确有重量,我鼓励学生回家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看谁的方法最好。一星期后,组织课外实践操作演示。演示活动中有的学生将旧自行车内胎打足气,用杆秤称,当秤标处于水平位置时,固定秤锤位置,然后将轮胎中的气放完,发现秤杆倾斜了,证明空气有重量。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求异思维,同时能使教学内容在课外得到充分补充与延伸。
五、开展实践探究,培养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是科学教师必须重视的内容。因为开展课外实践研究活动能更好地凸显科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实践活动应结合当地实际,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现张扬个性、促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实践探究活动开展要结合课堂教学,在学习教材内容后开展活动效果更佳。如学习了《运动和力》这一单元内容后,学生了解了用皮筋、气球等可以让小车前进的原理后,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开展小车跑得更远的设计比赛,并在“设计制作小赛车”课堂上展示。在此实践探究中不仅要运用弹力、冲力等有关知识,还要通过实践操作将小车改装,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集合能力。在教学《放大镜》一课后,引导学生开展自制放大镜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采用的方法各异,但功能相同。有的在玻璃上滴上小水滴,透过水滴物体放大了;有的利用细铁丝绕成小圈,在圈内滴上水,透过水滴同样把物体放大了。
总之,科学课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范围是非常广范的,具有较大的实施可能性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经常性和系列性的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增强体质,又能增强科研意识,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并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