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芳
[摘 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行为,诠释着什么是“恩”,怎样去“感恩”。教师必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知恩、感恩、报恩!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
[关键词]感恩教育 知恩 感恩 报恩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61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首感人肺腑的手语歌,唱出了人们感恩的情怀。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行为,诠释着什么是“恩”,怎样去“感恩”。如今,“感恩”这个词在社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笔者也深感感恩教育的重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从自我的角度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贪婪等性格。有些父母也经常埋怨,自己为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学生为什么总是对父母不满。沉重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我们要把别人的恩惠记在心里。“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知恩”的例证。
1.父母之恩
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要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就要让学生从感谢父母开始。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通过故事引出学生与父母的两份账单,让学生谈感受,从而体会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再出示两份调查表,一份是事先让家长完成的对学生情况了解的调查表,家长写得密密麻麻,从学生的生日到学生的爱好,从学生的饮食到学生的学习,从学生的朋友到学生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能细细道来。可是,反观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的有关家长情况的调查表,是大片大片的空白。把这两份调查表一展示出来,通过这两份对比,感动了学生,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自然而然引出了对父母的“真情告白”,熟悉的画面不时地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熟悉的生活使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内心的冲动。
2.师长之恩
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是教师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给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师恩最难忘。如教学《园丁赞歌》,课堂开始,一首深情的歌曲《每当我走过教师的窗前》在学生的耳边响起,伴随深情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了教师灯下伏案沉思、呕心沥血教学的镜头。当熟悉的镜头掠过学生眼前时,学生被感动了,往日的一幕幕很快涌上了心头。
3.社会之恩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要让学生感知社会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集体力量大》等课文感受友恩,从《生活中的你我他》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教学《可爱的社区人》时,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社区干部之后,出示了社区保安、清洁工、送煤气的工人等照片,还有一段环卫工人扫地的录像,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还有许多劳动者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起早摸黑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其他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感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因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
1.在角色扮演中感恩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景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
有位教师教学《我从哪里来》时,请家长谈怀孕时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母亲怀孕的过程是多么辛苦。在这一情感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起书包,亲身体验挺着大肚子上班、做家务的不易。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出“不舒服”“肚子难受”的感受,从而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接着让学生试着抱一抱重7斤、长50厘米的玩具娃娃,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会感谢父母的无私关爱和付出。最后让学生听父母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温暖而又深沉的关爱。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送给了学生一句话“珍爱生命,孝敬父母”,其实也就是送给学生一条做人的原则:爱自己、爱父母。这是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也是从道德认识提升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2.在享受成长中感恩
我们的成长中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事情,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真情故事。“情不动,则理不明”,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笔者在歌曲《感谢你》的旋律中缓缓导入,开始学生还嘻嘻哈哈,感情不够投入。第二个环节 “爱心大调查”,让学生回忆父母疼爱自己的小故事,在分享了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亲情故事后再进行交流,我竟然发现好多同学眼里含着泪水,我急忙抓住触动他们心灵深处那根尘封已久的“琴弦”,让他们畅谈父母疼爱自己的最最感动的生活情节。
3.在实践生活中感恩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课前,笔者让学生试着当当家,写一篇体验日记。课堂上,学生积极地议论着当一天家的真实感受,朗读了自己的体验日记,通过一天身临其境的当家,学生更加能体验父母的辛苦,心灵深处有了很大触动。学生纷纷表示,今后学习上,不要父母操心;生活上,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父母放心;家务上,做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欣慰;成长道路上,不怕困难,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让父母安心。
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是学生增强感恩素质的另一条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报恩活动,并把所学的知识化为实际行动,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
如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后,笔者布置了“报恩作业”。广泛开展“今日我当家”“一次家庭大扫除”、对父母说知心话、给父母过生日、给妈妈洗洗脚等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节时,给教师制作一张贺卡,平时使用“教师好”“教师早”“教师再见”等文明用语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开展“心中有他人”学雷锋活动,可从清除校园卫生死角、清除校园内的乱涂乱画,彻底整理一次教室等身边小事做起,也可走向社区,帮助孤寡老人等。开展感恩自然活动,利用清明节、植树节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活动,号召学生主动植一棵树或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和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进行感恩自然活动。让学生从报恩中学会关心父母,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培养感恩之心,这无疑是既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小学生唯有学会感恩,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快乐。也只有不忘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社会之恩,才能弘扬“孝廉”之美德。因此,品德教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让感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间。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