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新婷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的,要达成这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较好的观察技能,就一定能开创数学课堂的新局面。
一、学会观察条件间的共性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以教学目标为纲领,有效地组织学生观察,指导学生找准现象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经验与认知,让学生更科学地把握知识的生成,加速新知的建构。
如,三年级上册“认数”中就多次出现“找规律填数”的练习题(见下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准这类习题的共性,从而利用发现的规律填好数。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在看中说、看中比,进而提炼出隐藏在每组数中的规律,发现多组数中共性特点“依次加或依次减”,便能使原本毫无特征的习题在观察后显得有规律、有章法,学生就能从每行相邻两数或每列相邻的数中找出共同点,经过归纳和比较发现规律。
把观察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多份色彩,就会多份力量,数学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就会更具魅力。
二、学会观察条件间的差异
习题中的条件有时是具备共性的,但更多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具有各自的特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观察、精准对比,找出习题条件中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题目的要领,理解条件的真正意义,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
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组类似的习题,由于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导致错误率极高。究其原因,是学生解读条件间的差异水平不够,对条件的本质区分不明显。①欣胜小学三年级(6)班中,故事书的本数是连环画的3倍。连环画有36本,故事书有多少本?②欣胜小学三年级(6)班中,故事书的本数是连环画的3倍。故事书有36本,连环画有多少本?③欣胜小学三年级(6)班中,故事书的本数是连环画的3倍。一共有36本,连环画和故事书各有多少本?④欣胜小学三年级(6)班中,故事书的本数是连环画的3倍。连环画的本数比故事书多36本,它们各有多少本?
这一组习题条件看似差别不大,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可谓困难重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科学观察、有效观察,就成为教学重中之重的环节。因此,引导学生准确观察、深度阅读、仔细比较,使学生能够看出不同题目的差异,促进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三、学会观察条件间的联系
习题有共性、有差异,所以才千变万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辨别习题共性和差异的同时,更要寻找到习题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中,就可以有意识地渗透这样的一类习题:三(3)班有42人,期中检测中语文优秀的人数有32人,数学优秀的人数有35人。问这次检测中语文、数学都优秀的有多少人?它属于集合知识的范畴,但却不能用集合的知识来指导学生思考与分析,此时就得在观察习题的条件上下工夫,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条件,理顺条件间的关系,理清其中数量之间的联系。当学生多次阅读习题,观察比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会发现:语文的32人、数学的35人都是这个班级42人中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当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观察和学习的焦点不再是最后的问题,而是努力探寻3个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会在观察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32+35=67(人),比三(3)班的总数要大得多。当学生理顺其中的关系后,就会明白67人比42人多的部分一定是既是语文优秀的学生,又是数学优秀的学生,这样两门都优秀的学生的人数就迎刃而解了。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学生就能够找出习题条件中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分析与思考,就一定能把握准数量关系的实质,实现学习的有效突破。科学地观察题目条件间的联系,一定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观察学习不只是对具体事物、现象的简单分析,还是从观察外显的现象来推断问题内在的关系,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具逻辑性,也使数学学习更具灵性。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更是学生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本质的有效窗口,在教学中教师就得创造条件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观察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懈动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