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玲兰
课堂教学中,常有学生喜欢追问“为什么”,提出一些令人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这时教师大多采取冷处理。经过两次的错题教学,面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引发了我的思考,并由此改变了做法。
案例一:
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要在小张、小王、小田、小徐4名同学中选一个做班级代表,为了公平起见决定抓阄(编号1、2、3、4)选取,抓到1的同学就可以当选。你认为按照顺序,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同学抓到1的可能性谁最大?各是多少?”原以为学生能够顺利解题,但在批改作业时我还是大吃一惊: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出现错误,而且有不少是优秀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决定在课堂上重新讲解这道题,结果发现学生因为之前批改并更正的缘故,答案惊人的一致:可能性都是一样大,都是 。此时我觉得没必要再讲解了,但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问:“为什么都是 呢?”我只好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立刻有学生踊跃回答:“因为平时为了公平起见,都是用抽签的办法决定。”但提问的学生依然不罢休,追问:“那到底为什么公平呢?”有学生回答道:“因为有4个签,每个人抽取其中的一个签,就是 。”但提问的学生又提出:“4个人一起抽签、一起打开是公平的,但如果先抽签的人先打开,就不公平了啊!怎么能说这是公平的呢?”此时学生都开始思考起来,最终讨论出两种方法:一是以1、2、3、4的形式记录,这样就一共有24种情况,以1开头的有6种,以2开头的也有6种……以此类推,1、2、3、4号同学抓到1的可能性都是 ,这样就不存在谁先抓到的问题,结果都是一样的,是公平的;二是概率计算法,如下表所示。
案例二:
一次到某校听课,翻看学生作业时,一道错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题目如下:“一桶油倒出 是60千克,这桶油原有多少千克?”学生解答为60÷ =90(千克),结果教师评判错误,学生改正为60÷(1- )=180(千克)。于是我问学生哪里做错了,学生答:“我认为没错,但老师要这样改。”显然,就这道题目而言,教师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是同步的。学生认为一桶油倒出 就是60千克,而教师认为一桶油倒出 后剩下的是60千克,由此产生了分歧,导致理解上的错位。这里关键问题在于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追问“为什么”的权力,而是一味地武断干涉,让学生强行接受了这样的答案。事实上,这道题目从学生的解答来看,他们不仅已经理解与掌握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而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启示:
对学生而言,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何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这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应有的第一反应。那么,教师教学中该如何做呢?
1.减少主观判断,增加沟通交流
批改学生作业时,教师往往先入为主,一见到学生不符合标准的答案,就下意识地认为要立刻改正,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如案例一中,因为学生出现了错误,我大为吃惊并立刻着手让学生改正错误,所以课堂上出现了整齐划一的答案。这样的做法,看似教学顺利,实则学生并没有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此时教师应减少主观判断,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问“为什么”,并增加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取问题的答案。
2.减少负面迁移,增强练习实效
如案例二中,教师因为对所选习题没有进行深入备课,因而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导致学生产生困惑,这说明教师在布置习题练习时要尽量做到精备、精设,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在学生做题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增强习题练习的实效。
3.减少直接灌输,增加发展空间
错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学会整合和利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如案例一中,在原来习题所涉及的层面上,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大的进步。
让学生面对错误并敢于问“为什么”,无疑,这将会推动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并由此呈现课堂的精彩。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