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learning环境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15-01-14 11:41赵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基于ICT的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U-learning及其环境的分析,提出了基于M-Learning的提升教师素养的新方式,开展Virtual Communities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U-learning M-Learning Virtual Communities 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智能化学习资源,使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在不同阶段、以多样的形式、在生活工作的任何场所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这种U-learning(泛在学习)环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便利的应用平台。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U-learning(Ubiquitous Learning,泛在学习)

随着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及无线网络技术的蓬勃应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推广,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1],这就是U-learning。

U-learning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需求,通过便携终端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MP4等),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随时随地感知基于真实情景的个性化信息。这种方式完全由教师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学习,学习目标就是利用U-learning所提供的智能交互性,为教师创造一种泛在的学习教育环境,更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和价值观因素。

1.对U-learning的理解

通过分析国内学者有关U-learning的研究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U-learning是基于ICT环境的未来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身边任何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完全的、以学习需求为导向的自由学习方式。对U-learning的界定大致分为三类,即3A学习方式、4A学习方式和5A学习方式。描述为:3A——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 device(任何智能终端设备);4A—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 device(任何智能终端设备)、Anyone(任何人);5A—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 device(任何智能终端设备)、Anyone(任何人)、Anything(各种学习信息)。因此,我们对U-learning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定义:广义的U-learning顾名思义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时无刻的学习,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以通过适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环境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和资源,是适合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终身学习的5A学习活动。狭义的U-learning是指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支持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积极主动、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信息与资源的各种学习活动,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过程。

U-learning的基本特征有五个方面:1.有泛在性的学习环境支持。U-learning真正实现了超时空,并与真实的现实情境完美融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自由的学习空间。2.信息资源的易获取性。学习者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轻松获取文档、数据和音视频资源,整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主控制的,突显了U-learning的移动性特点。3.操作过程的交互性。基于ICT的U-learning学习环境可以使学习者同步或异步地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进行互动。通过交互活动,使知识的获得、储存、表现等更容易、更有效,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习环境的情境性。U-learning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真实地融入生活,随时随地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开展所需要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个性化服务。5.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在U-learning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目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共享,因此,U-learning是一种以学习者自我需求为核心的学习。

2.泛在学习环境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U-learning打破了传统课堂学习和有线网络学习的限制,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其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内容都与真实情景相结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活学习。泛在学习环境(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是支持U-learning的一个整合的学习环境。它包含了无所不在的感知环境、智能化的学习设备以及泛在学习支持系统三部分[2](图1)。

图1 泛在学习环境组成部分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真正表现为一种自发的行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者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利用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音视频等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学习的方式、行为观念、目标等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在教育和学习中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在U-learning环境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体性更明显。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自行开展资料的搜寻和学习。教师在U-learning环境下转变为资源开发者、设计者、学习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成为学习者的学习伙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根据学习者兴趣、需要、学习风格与习惯来设计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在U-learning环境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按兴趣和需要自主展开有效学习,实现互动与交流。2.在U-learning环境中,教师和学习者不再是面对面交流,情感交流会有所减少。为了保证学习效率,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U-learning环境下与学习者沟通互动的时候,加强情感参与因素,选用合适的语音语调,使用合适的评价词汇来对学习者解答、点评,鼓励学习者多和同伴以及教师进行交流。3.在U-learning环境中,教师如何获取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合理评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U-learning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自由,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习互动不足、直接交流少、对学习者的心理动向不明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学习者反馈信息的调查,不断提高自己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能力,改进基于泛在环境的教学。endprint

二、U-learning环境下提升教师素养的新方式:M-Learning(移动学习)

作为U-learning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打破了对教育对象、教育时间和教育空间的限制,给教师提供更多自由、新颖便捷的学习方式,为提升教师素养指引了一个新方向。

M-Learning是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学习者更为方便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5A的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Anything)。它具有:无线移动性、便携性、交互性、共享性、泛在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

1.M-Learning的优势及分类

M-Learning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1.移动智能设备便于随身携带,使教师摆脱了传统的课桌、有线网络、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等限制,学习资料、学习环境都是移动的。2.教师在课间、课外等闲暇时间就能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学习,避免了交通不便、工学时间冲突带来的矛盾。3.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留言、发送短消息等参与交互讨论。这些优势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繁忙、家庭社会事务繁琐、学习时间难固定、学习地点难集中等矛盾,既省时省力,也为教师提升素养提供了新方式。因此,M-Learning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能发挥较好的推动作用。

M-Learning大致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学习方式。1.短消息服务。各大移动服务运营商为学习者提供的短消息服务,实现了文字、文档传输,语音、多媒体的收发等服务项目,可以实现教师和服务器之间、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服务器之间信息资源的传送和接收,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但这种传输有时是间断的、异步的。2.浏览学习。基于ICT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网上浏览学习顺利实现。教师可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访问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传输文本信息,还可以传输音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M-Learning为教师提升素养提供了新的方式。

2.M-Learning的学习模式创新

根据教师参与M-Learning的不同交互方式,将移动学习模式分为三种[3]:(1)M-Learning的单向接收模式;(2)M-Learning的双向交互模式;(3)M-Learning的情境学习模式。(图2)这三种移动学习模式中,单向接收模式和双向交互模式是目前M-Learning的主要学习模式,情境学习模式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1)M-Learning的单向接收模式。学习者在利用M-Learning学习的过程中,单向接收信息资源并展开学习。教师、管理者、学习者通过短信、网站、电子邮件等不同方式,将学习内容发送至学习终端,学习者被动接收信息资源,完成由学习平台定期发出的学习辅导材料、学习教程等,并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当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接收学习资源。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浏览的方式,主动接收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资源,通过搜索、查找、下载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有更大的自由度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2)M-Learning的双向交互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学习手段,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反馈交互信息。这种学习交互手段大体包括三种,即系统的交互、个别的交互和群体的交互。系统的交互是学习者和学习平台间的交互,通过这种交互以判断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测试等情况,帮助学习者搜索、解答学习疑惑等。个别交互是特定的学习群体同伴间实时的或非实时的交互,通过短信、QQ、Email等布置、批改作业、提交作业、解答问题、与教师或同伴交流。群体的交互是学习者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和不确定的对象间的交互,学习者通过网上论坛、QQ群、微博等各种交互方式所提供的群体信息交流环境,就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某些交互作出相关的回应。

(3)M-Learning的情境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感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场境,以引起学习者的情感交互、态度体验,从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帮助学生学习的模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ICT的支持,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情境、模拟真实情境,使学习者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学习与交互学习及时解决现实问题[4]。所谓感知情境是利用手机终端感应器、卫星定位、二维码等技术支持,动态感知学习者所处状态的各种信息,并结合学习者以往的行为和习惯,通过系统平台的模糊推理算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匹配、挖掘及预测等处理,向学习者提供针对性强、精确性高、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学习信息资源[5],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U-learning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Virtual Communities(虚拟社区)

基于ICT信息通讯技术的虚拟社区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成为教师超越时空限制、提升信息素养、开展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新途径。

1.虚拟社区的定义

Virtual Community最早是由Rheingold在1993年提出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虚拟社区的概念中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通讯技术构成的网络空间;(2)技术系统支持的知识共享平台;(3)合作学习群体;(4)信息资源建构。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虚拟社区:“在基于ICT的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一群有共同情感喜好、认知经验的学习共同体,利用社会性知识共享平台,分享信息与知识,并与组织系统互相建构信息资源而形成的个人关系集合体”。虚拟社区具有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学习共同体、基于超时空的平等互动特征。它的功能构成包括社区公告栏、管理栏、群组讨论、区内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能够实现现实社区所具有的各种交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6]。endprint

2.虚拟社区的功能体现

(1)Virtual Community具有强大的交流功能。可以作为教师信息素养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辅助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科知识的共享平台,利用社区论坛、文献检索功能、知识交流等手段,解决网络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开放存取,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Virtual Community是学习共同体的真正体现。它以互联网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网络交互为活动手段,以目标管理为存在形态。在社区的人人都有贡献,互相尊重,没有特权,成员间共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对知识的建构与共享,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3)Virtual Community加强了团队协作的凝聚力。虚拟社区团队组成主要包管理者、参与者、技术人员等。管理者承担设计、提供服务、组织协调的重任;参与者承担创建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当然,基于现实组织的虚拟团队,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基于现实条件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以增强虚拟学习社区的真实感和凝聚力。

(4)Virtual Community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叙事的新功能。教师在虚拟社区中,通过社团叙事,共同参与描述特定的教学事件,协同解决教学问题,共享教学成果,在线分享、反思同行的教学实践,避免单兵作战,从而促进自身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良,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帮助。

(5)Virtual Community环境下的Appreciative Inquiry(赏析性探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帮手。

赏析性探询最早是由凯斯西储大学的David等人提出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它的显著特征包括六个方面:(1)以虚拟社区为主要活动空间;(2)以交互学习系统为活动手段;(3)以问题存在为探寻活动的目标;(4)以团队中正面的和有生的力量为焦点;(5)以成功为起点,梦想为导向;(6)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和人文化。它强调积极性,并关注团队中“最美好的时光”,包括Discovery(发现)、Dream(梦想)、Design(设计)和Destiny(达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现美好时光”。主要任务是通过引导者积极的问题询问,使教师发现组织中存在的正面的和有生的力量和优势,以达到肯定自我、建立信心的目的。第二阶段是“梦想未来”。通过第一阶段,教师有了一种积极的心态,在成功经验和优势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发挥内在潜力,利用集体独特的条件来勾画出适合自己的美好的有发展前景的未来。第三阶段是“共同设计策略”。主要任务是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提出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教师在积极性原则下设计出实现这些梦想的策略和规则,提高教师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第四阶段是“实际行动达标”。通过上一阶段的“设计”,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开始行动”。教师在积极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释放出创造性的能量,朝共同的梦想一步步迈进,最终成为梦想的实现者。

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U-learning环境的迅速变化。在U-learning环境下,教师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定位、适应环境,不断获取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完善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10(9).

[2] 周文慧.基于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能力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3] 潘基鑫,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远程教育杂志,2010(2).

[4] 李舒愫,顾凤佳,顾小清.U-learning国际现状调查与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09(1).

[5] 李云飞,王敏娟,王加俊,等.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开放教育研究,2012(2).

[6] 石慧慧,刘奎.U-learning与终身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8(8).

[7] 应国良.虚拟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07(7).

[作者:赵勇(1966-),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