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法对河南省实施“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河南省政府配置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遇到了“配备什么”、“优先配备给谁”、“如何加强监督”等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探讨政府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方法,提出拓宽投资渠道、采用邀请招标、扩大监督主体、增强监督实效等建议,旨在为各级政府配备农村学校体育资源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借鉴。
关键词:农村学校 体育资源 政府配置
一、研究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城乡教育资源差别巨大,特别是农村小学数量较多,体育教育资源更是严重匮乏。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在“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配备什么”、“优先配备给谁”、“如何加强监督”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问题。本文对河南省实施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为各级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执行能力、提高行政效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借鉴。
二、研究结果分析
1.依据实情选定配备学校
河南省农村小学数量多、分布广、情况复杂,政府优先把器材配备给哪些学校事关公平与效率。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新的不公平。河南省有30000余所农村小学,在不可能同时为所有农村小学配备体育器材的情况下,如何选定配备学校、优先为哪些学校配备器材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在配备过程中没有对选择学校提出明确要求,各地选定学校的标准把握不一,出现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同地区选定学校情况差别较大等现象。
河南省农村乡中心小学、村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三类学校体育器材配备基础差距较大,乡中心小学条件最好,教学点的体育设施最差。另外,近年来郑州市等部分经济较发达市县已经为农村小学配备了部分体育器材,使得不同地区间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差距加大。政府为农村小学配备体育器材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按道理应优先把体育器材配备给条件最差的村教学点和村完全小学,尽快改善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学和活动条件,使这些学校的学生能够接受与其他学校一样的体育教育。但调查发现这一类农村小学办学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特别是一些教学点面积很小,场地等条件限制了统一配备体育器材的安装使用。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小学已经在各地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的迁移、合并计划之中,优先为这些学校配备体育器材,可能出现今年配、明年拆的情况。
政府为农村小学配备体育器材促进公平是原则,学校条件是基础,促进发展是方向。在选定配备学校时应当首先考虑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首先把体育器材配备给最需要的学校,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的主体应该是没有列入迁移合并计划的教学点和村级小学。同时,部分农村小学合并、迁移后规模较大,学生多,但体育资源严重短缺,对这类学校政府应尽快配备体育器材,这样做既体现了公平,还有利于提高器材利用率。
2.科学合理选择配备器材
学校体育器材是指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器材和材料。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备件之一,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物质基础[1]。教育部颁发的《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是我国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的指导性文件,各级政府应当根据这一目录为农村小学配备体育器材。但由于投入经费有限,加之各学校基础条件相差甚远,不同地方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不尽相同,使得不同学校对体育器材的需求各不一样,政府确定配置什么体育器材难度很大。
河南省经过调查论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确定了以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大型器材为主,适当配备小件器材的统一配置目录。对配备目录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为农村小学配备的体育器材体现了根据“新课标”和学校体育教学以及学生课外锻炼需要,高度重视“群众性、长期性、补偿性”,力求配备的体育器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做到一次投资长期使用,重点解决学校平时买不起的大件器材问题的原则。从理论上分析,这样做是比较科学的。随后,通过对已经获配体育器材的学校调查发现配备统一的体育器材有利于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标准化,且大部分器材利用率较高。但是,由于学校基础条件的差别,有的学校对统一配备的体育器材“吃不饱”,有的学校“吃不了”。统一配备的体育器材也没有满足部分学校希望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提高配置体育器材适用性和使用效率最好的办法是针对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配备器材。但如果让各学校分别采购器材会出现器材价格高,配送成本高,器材质量难掌控等问题。要妥善解决器材采购价格、质量和适用性等矛盾可以采用学校自报需求,政府按学校需要分类集中采购,分别配送安装的方法。另外,政府配备体育器材应当“配大放小”,做到学生、家长能够买得起的器材不配或少配(贫困地区应区别对待),如乒乓球拍、跳绳等。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制作的器材不配,如毽子等。学校不具备使用安装条件的不配。学生不喜爱,使用率低的不配。配置的器材应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和家庭配套使用器材的积极性。
3.依法组织安排招投标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政府采购的行政程序[2]。但是,法律的原则性规定、概括性条款决定了政府部门在依法行政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好哪一级政府招标、如何招标等具体问题。
哪一级政府作行政主体为农村小学招标采购体育器材看似只是行政主体级别的不同,但是行政成本和采购的器材价格大不相同。2008年,河南省采用省级公开招标确认厂商资格,省辖市招标采购体育器材的办法。这种办法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地选定体育器材,提高了配备器材的适用性。但由于各地分别招标采购,当年全省共举办19次招投标会,18个省辖市分别委托多家招标公司招标、评标,组织专家检验样品质量,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百余家厂商分别到多地市参加多次招标会,制作标书,配送样品,无形中提高了器材价格。2009年至2010年,河南省采用全省统一公开招标,政府部门委托一家招标公司,举办一次招投标,降低了行政成本和厂商的竞标成本。endprint
我国体育器材生产厂商众多,体育器材品种质量不一,价位差别大。政府在招标采购中不仅要注重程序公平,还要注重降低行政成本和器材价格,保证器材质量。如果对投标企业的资质没有限制或者要求较低,可能会出现报名竞标厂家蜂拥而至,鱼龙混杂的现象,这样势必增加招投标的难度,增加行政成本,且器材质量难以保证。根据产品质量、企业信誉、生产规模、企业等级等设置竞标企业资质要求,有利于规范投标过程,优化招标程序,保证生产周期,保证器材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的合法性[3]。但公开招标相比邀请招标运作周期长,行政成本仍然偏高,不可控制因素多。积极探索在教育资源配置中采用邀请招标的方法,解决好公平与效率、公开招标与市场准入的矛盾,器材质量与价格的矛盾,力争用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质量更好的产品。
4.完善监督方式确保配备器材质量
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好、做实必须加强监督。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实施监督的主体是政府纪检、监察部门等,监督的主要内容是经费使用是否规范,委托招标程序是否合法,监督的重点是预防腐败,监督的主要方法是行政监督。这种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要提高监督实效还应当扩大监督主体,完善监督内容,创新监督方法。
行政监督是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4]。而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虽然是政府行为,却不只是政府部门的内部事务,其涉及到器材配送与安装、质量检测与售后服务等,仅仅采用行政监督的方法是不够的。其一,应当委托受配学校对体育器材质量监督,邀请媒体加强舆论监督,依靠群众实施社会监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监督等办法扩大监督主体,增强监督力量;其二,完善监督内容要在对政府招标采购过程进行监督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全过程监督,加强器材质量检查验收、配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过程的监督;其三,加强器材质量的监督检查应当聘请技术部门采用专业方法进行监督。还可以通过举办各地市体育器材质量验收员培训班,解读器材规格、标准等方法,统一规范质量监督的检测方法和程序,提高监督实效。
5.分步有序推进配备器材再配置工作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巨变,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我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而实施的民生工程。但近几年来,部分地区盲目追随发展趋势,盲目追求规模效益,撤并了相当一部分的教学点,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不尽合理,体育器材等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优化配置,进而影响了该地区的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因此,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分类推进。第一,大力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我省应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对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等资源配置方面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第二,严格控制农村学校撤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一方面,我省应建立村小和教学点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学生体育器材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督导评估机制,努力提升村小和教学点的体育资源配备质量。第三,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核心作用,妥善管理和处置学校体育资源。当前,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整体体育教育资源不足与局部资源浪费并存的矛盾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明确乡镇中心学校的处置权责,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器材资源监管体系,规范学校体育器材资源处置程序,避免闲置体育器材的破坏。另一方面,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协调再分配作用,合理选择转让或捐赠,满足资源不足学校的需求[5]。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研究社会公平大环境下政府如何配置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尽快缩小城乡差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举。对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证研究,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加强政府部门行政执行力,提高行政水平,应当解决好配备什么、优先配备给谁、怎样招标采购、如何加强监督等问题。
2.建议
(1)采用政府划拨专项经费配备农村小学器材的办法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小学器材匮乏的现状。但由于投入经费有限,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尽早解决农村小学体育器材匮乏问题。
(2)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学校体育器材配备工程,拓宽配备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投资渠道。
(3)积极探索邀请招标的方法与途径,在确保器材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4)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应统筹规划,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体育器材的合理配置。
————————
参考文献
[1] 张秀波.体育器材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2002.06.2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1999.08.30.
[4] 齐明.山行政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蒙晓叶,韩建民.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作者:魏涛(1982-),男,河南滑县人,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