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圣萍
教师进行持续不断的周期性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接触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在周而复始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课堂教学有一种熟视无睹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显得尤为必要,研究反思的必要性、反思的方法及反思的策略方向等就成为必然的课题。
一、教学中要有哪些反思
通常来说,反思的内容包括下述几项:第一,教学技术层面,也就是反思在课堂中哪些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更为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合理,某种课堂构建形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等。第二,教学理念层面,也就是反思能够正常进行的各种假定,如教学时的目标预设、人性假定、教学哲学、教育心理学等的基础。第三,教学伦理层面,也就是与反思有关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平衡等。第四,教学背景层面,也就是教师需要对同教学发生过程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背景、组织体系、文化环境等周边内容进行反思。
二、何以产生教学反思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反思的根源不但有教师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参与。在周而复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能力方面养成一种被动的习惯,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课堂教学有一种熟视无睹的感受,这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观念造就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接受新知识与新能力方面显然无法做到主动投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数时候如蜻蜓点水,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偏科的问题,偏科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他们更习惯于接受理科那种直接的答案,教师应当考虑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渗透浅尝辄止,没有与学生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又为反思提供一种急迫的必要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点与爱好点不够了解,无法及时有效启发学生说出自身见解。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一点众所周知,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做好,有些教师可能是经验不足,有些教师则干脆是主观上对师生交流的心理排斥。实际上,教师基本技能方面的进步是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时才能深刻领悟到的,这种领悟又需要教学反思的助力,二者互为补充,皆不可少。在教师备课、说课、讲课、听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都要求在学生群体中反思,以求得观念与能力上的进步。
三、教学中要怎样反思
首先,教师需要公正客观地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观照,针对以往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了解所应用的教学手段是否具有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否表现到位,以便从中发现可取之处,也发现需要改进之处。
其次,教师应当理清思路,进行深刻的思想反思,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浮现于行为上的显性内容应当进行反思,而那些属于理论性的、背景性的内容更需要进行反思,这些内容综合到一起,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成败。正所谓高瞻方能远瞩,教师的认识深入了,眼光放远了,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的感悟才能更加独到,对于教材的把握也才能具有更加新颖的视角与切入点。所以,从思想上进行综合化分析,是教师教学反思极有必要的环节。
再次,教师需要研究今后应该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反思成果要具体应用,而不是仅将反思汲汲于既往的思索之中。教师应当全面探索自身教学方法及文本选择的不足之处,既而辨证施治,达到“苟日新、日日新”的效果。
最后,对于一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而言,还需要时常进行这样的反思:我能够给学生留下哪些可以长久记忆的东西,我又能给自己留下哪些可以长久记忆的东西。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答案,那么即使课堂气氛表现得一派活跃,也仅仅会收到一个“目迷五色,一无所获”的成果而已。
四、教学反思后的教学方案调整
在必要且有效的教学反思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反思成果,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根据现行教材及教育指导方案,反思后的教学调整应当符合下述要求。首先,教学中应当增加“情”的分量,心理学家的观点是:只有情才是启发认知活动、维持认知发展的动力。语文不是“无情物”,只要教师把自身之情、文本之情与学生之情有效结合,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状态并不是什么难事。例如,教师在讲解到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的时候,可以把景物描写、苏子与客的情感描写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法展现给学生看,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清幽、“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浩荡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苏子与客开怀畅饮之景、之情。而像“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等情怀,都可以在教师恰当方法的引介之下,与学生心灵发生共鸣,《赤壁赋》是如此,其他文章同样如此。至于方法如何选择,则要靠教师不断的反思才能提供最佳方案了。
其次,教学中应当添入“味”的元素,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应当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但需要有情,还需要有味,情味兼备,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什么是“味”,要而言之,味即是生活的提炼,教师如果可以把生活之味融入课题教学,必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心情,带领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潮迭起。例如,在讲解到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利用网络媒体找到同文本相关的图片内容,使学生在图片里面了解到荷塘之美在何处。这种了解可能只是轻浮于景的层面,并未达到情的深度,但是因为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想象力也就会因此变得丰富,无形中增加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除了图片的引入,教师还可以采取指导学生进行名句摘抄、课外征文等办法,让语文的味道变得更浓。当语文的味浓了,不但学生会从中受益,教师在进行反思时所站的高度也会完全不一样。
最后,教学中应当保持“新”的活力,我们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反思,其实答案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语文教学方案比以前更有效。所有的教与学都需要同时代相联系,体现出时代的发展特征,尤其是语文,更容易也更应当关联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因为生活环境的单纯性,往往对新问题、新观念不够关注,所以思路易于禁锢于特定范围之内。教师需要反思这种现象,并努力破解这种现象,如可以把新闻热点问题带到语文课堂中来,还可以针对将某些新闻评论当作教材文本的延伸拓展内容进行一并教学;或者在课后安排学生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信息,在下一次上课时集中讨论。总之,教师的反思是为了求得教学方法的“新”,而这种努力同样是为了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取的“新”。
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反思各有不同的表现,而无论如何,反思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让教学效益得到最大化,让学生知识体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趋于完善。另外,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与反思水平进步的良好方法,可以为教师专业技能进步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