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霞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文本,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文本的“细读点”,从而实现高效的文本阅读。
一、细读文本关键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关键性的词句,文本中的这一些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在写作时匠心独运之处,是整篇文本中的“点睛之笔”,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细读。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有“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细读的。我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句子中的这个‘冒字能不能用其它字来代替?请你们试一试?”有的学生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可以用‘钻字来代替。”有的学生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可以用‘长字来代替。”有的学生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露出来。可以用‘露字来代替。”此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对比品读,充分感受作者在这里“冒”字的运用,再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把句子中的‘冒字,换成‘钻、‘长、‘露等字都不好。”有的学生说:“在这个句子中‘冒字不仅写出了白荷花的静态美,还写出了白荷花的动态美。”还有的学生说:“‘冒字能够表现出荷花生长时生机勃勃的景象。”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换词对比的方式进行细读,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语言,与课文语言进行深入对话,从而促进语感的形成。
二、细读文本独特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因为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独特的语言形式。文本中,这一些独特的语言是引导小学生开展文本细读的重要载体,通过细读文本中的独特语言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悟到文本所蕴含的深意。
例如,《最大的麦穗》一文中,苏格拉底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苏格拉底其实不是在说我们手中的麦穗是最大的,而是想说既然我们已经无法找到或得到那串最大麦穗,那为什么不珍惜手中有的这一串呢,这一串又何尝不能成为我们心目中最大的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珍惜已有”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苏格拉底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的睿智。
在教材文本中,我们能找到的具有独特韵味的语句是非常多的,有的是排比;有的是双重否定;有的是反问;还有的可能是自问自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独具一双慧眼,在万千文字中找到它们,发掘它们,帮助学生从它们身上获取文本最原始的意义。
三、细读文本“留白”之处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名词,画家在山水画中往往会采取留白的手段来增加国画作品的意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作者也用了“留白”的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留白”处进行细读,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想象,促进他们语感的发展。
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此处,作者进行了文本留白。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文中的这一句话,并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有的说是因为心里的愧疚,有的说这样能表达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厚感情。在同学们表达的得不多后,我引导大家说:“如果没有战争,那大黑骡子还会死吗,我们那么多的人民和战士会牺牲吗?”同学们听完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情感得到了有效激发,从而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通过引导学生在文本留白处进行想象细读,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情感对话,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文本细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方式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文本细读的价值功能,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文本关键词句、独特语言、留白之处进行细读,从而让阅读课更加扎实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六匡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