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凸异 远离“伪粗心”

2015-01-14 20:51蒋长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层层周长审题

蒋长进

当询问一名学生一道简单的题目为何会出错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因为粗心”。事实果真如此吗?追本溯源,很多是与知识点混淆、概念模糊、生活经验短缺等因素有关。学生这种似会非会的情况,不妨称之为“伪粗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沟通各部分联系,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知识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体会不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真正与 “伪粗心”挥手告别。

一、将错就错,引导自悟

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如三年级的一道练习:售货员要将80支钢笔展示在货架上,每个笔座只能插4支,现在已经插满了6个笔座,还需要插多少个笔座?很多学生浏览题目之后,就挥笔写下:4×6=24(支),80-24=56(支)。

学生的思路没问题,只是没有注意到最后求的是需要多少个笔座。因此我没有将它归结为审题不细心的原因,而是“所有条件都用完就好了”的定向思维的干扰。所以在讲评时,我先出示了另一道题:售货员要将80支钢笔展示在货架上,每个笔座只能插4支,现在已经插满了6个笔座,还剩多少支没插?学生给出算式后,我再出示原题,让他们比较两题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题间的数量关系不同,悄悄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还有学生很快想出了“先求需要笔座的总个数,再减去已插个数”的简便方法。

通过这样的对比辨析,对于捋顺学生的逻辑思维大有裨益,效果也远比直接指出错因好得多。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发现错误后,不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规范他们全面细致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数学习惯。

二、层层推进,完善认知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各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层层推进的方法,能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不断完善认知,有效建构知识网络。

如教学完计算平面图形周长后,学生对于单个图形的周长计算基本没问题,但对组合图形的周长计算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还在于学生对“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的认识不够深刻,将组合后图形内部的长度也纳入了周长中。针对这种现象,我安排了专项练习:

1.呈现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图1)

2.将图形组合,再算周长。(图2)

图1 图2 图3

学生对于第一题的计算轻车熟路,但对于第二题,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加的错误。我不急于指出错误,而是示意一名学生数一数组合图形(图2)的周长共有哪些边,加一加一共是多少。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在思辨中,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周长”的意义。还有学生发现:如果将右上方的两个边平移,会得到一个新的长方形(图3),这样计算更方便。在这样的层层推进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公式,他们对原有的知识有了更牢靠的认知,并明白将不规则图形可以转化成相对规则的图形再加以运算。

三、联系生活,促进思维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让学生回归生活,根据生活现象再次探究、归纳所学知识,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很多学生看似因粗心产生的错误,就是因为对生活表象的忽视或认识肤浅造成的,教师宜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而不要简单地归结为某某学生审题不严而草率应付。

例如常见的盈余问题,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省,一直困扰着学生。对此,教师不妨多呈现些实际性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比较,在分析中顿悟。如给出题组:(1)在一次四驱车拼装比赛中,小明这一组分到了46个轮子,他们最多能安装几辆四驱车? (2)一个班46个人做拍手游戏,每组4人,最多可以分成几个组?(3)一个班46个人去春游,每车只能乘4人,一共需要多少辆这样的车?(3)将46升豆油分别装到每个只能容4升的罐子里,需要多少个罐子才能装好?学生动手模拟分一分、认真思考辨一辨中明白了尾数处理的方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素养的提升。

总之,教师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规范计算的同时,还要揪出“伪粗心”,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厘清认识,完善思维,从而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层层周长审题
层层深入写“端午粽”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三招”学会审题
巧算周长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