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辞赋满腔——访著名音乐人、填词人、三分半音乐创建人刘卓辉

2015-01-14 03:02
乐器 2015年8期
关键词:填词唱片音乐

本刊记者/满 源 特约记者/王 非

本刊记者: 众所周知, 您给BEYOND乐队填写过不少歌词佳作,请您谈谈与BEYOND结识以及创作上的故事吧。

刘卓辉:最早认识BEYOND是1983年,那时他们参加一个乐队大赛,我当时在一家音乐杂志做编辑工作,以媒体身份观看了那次大赛。BEYOND在那一晚获得大赛冠军,因此当时我就知道香港有这样一支地下乐队叫做BEYOND,那时他们还没有发行过唱片,音乐风格也与后来大相径庭。在这之后,我就约了他们在香港一家茶餐厅里做了专访,当时的阵容里只有黄家驹和叶世荣是元老成员,后来其他成员才替换成黄家强和黄贯中。自从那次结识以后,我对他们印象就很深刻。直到1986年,BEYOND自己出资制作了他们的首张专辑《再见理想》,发行之后又自己搞了一个小型的演唱会,我又受邀去观看了那次演出。同年底,我的朋友签了BEYOND成为他们经纪人,正因如此,我的工作轨迹又开始跟BEYOND有所交织了。也是同一年,我参加了一个作词比赛也拿了个冠军,BEYOND的经纪人就得知了我原来还会写词,于是开始找我为他们的歌曲填词。

与BEYOND在一起的岁月

其实,我跟BEYOND的合作,也没有太多见面或者言语上的沟通,基本上都是经纪人把乐队歌曲小样给我,然后我根据旋律和感觉来完成歌词。填词完毕以后他们就按照我的词来演唱、录制直至发表。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们合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交流(笑)。其实这种方式在香港乐坛是挺普遍的,作曲人和作词人通常都没有什么接触,基本都是通过中间人(经纪人、唱片制作人等)进行接洽。

本刊记者:BEYOND的歌曲会在歌词意境上对您有所要求吗?

刘卓辉:早期是没有的。他们其实一直没有给我提过任何要求,但是我会从两方面获取创作灵感,一方面,从家驹自弹自哼的歌曲小样上听到旋律,大致知道他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另一方面,他们有时候给我的卡带小样上面会标注一个临时歌名,这是他们自己的记号,便于记录自己的歌曲,而我就会从这些方面入手创作。比如说,黄家驹早期给我一首小样,临时歌名标注的是“黄河”,我听了感觉是中国风的,于是我就按照我的思路进行了创作,最终出来的成品就是《大地》;再比如《长城》这首歌,当时给我小样的时候,标记上就有了“长城”这两个字了,我认为这个主题就很好,于是便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了整首歌词。

本刊记者:您如何评价黄家驹以及他的音乐才能。

早年间,刘卓辉与BEYOND内地之行

刘卓辉:黄家驹是一位很难得的音乐全才!我认识的很多音乐人,都是在某一项上比较擅长,但都会有自己的短板。而黄家驹则是我见过的比较全面的音乐人,在唱功、词曲创作、吉他演奏、编曲、乐队编配、音乐意识等方面,都是有很深造诣的,这在当年,是比较难得的,在香港乐坛,这样的音乐人很少。在我与BEYOND正式合作之前,我还在香港一个当年很多文艺青年聚集的文化场所艺穗会看过家驹的吉他表演。那次是纯音乐的现场,家驹只是弹吉他,并没有唱歌,整晚就抱着一把木吉他在演奏。我之前没听他唱过中文歌,他早期的作品大部分还是以器乐为主,加上一些英文演唱。所以,黄家驹最早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吉他手,吉他弹得很好。而后期与BEYOND深度合作以后,才发现黄家驹在创作和演唱方面也有如此的功力。

本刊记者:您是何时来京发展的,具体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

刘卓辉:1990年左右,我开始跟北京接触的愈发频繁,正式入驻北京办公司发展自己的事业是从1992年开始。最早的时候做过大地唱片,签约了几个内地的创作歌手,做一些唱片前期、后期的事宜。

我近期参与创建的三分半音乐平台也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目前是平稳地在运营,很多项目与想法还在陆续跟进,也是会让网站更加成熟与完善。

本刊记者:您会从哪些方面考量音乐新人,从而纳入您的旗下?

刘卓辉:我从上中学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中就开始接触西方的摇滚乐,尤其是英国那时候刚兴起的PUNK音乐,听得较多,这些音乐元素其实就是我走上音乐这条道路的根源。到了我自己创办公司/签约歌手的时候,我也还是秉承着我一贯的想法,签约到我旗下的歌手也一定要有创作能力的、综合素质比较强的,而不会是单纯去做那些流行音乐的歌手。在西方,歌手自己写歌自己唱,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本刊记者:请谈谈对早期内地音乐市场的印象。

刘卓辉:最早接触内地的音乐文化,还是1986年左右的事情了。当年我在佛山帮一家香港公司做制作上的统筹工作,所以接触到一些广州和北京的音乐人。当年我就意识到,内地这边的音乐市场只局限于前期的制作,做完以后的推广、宣传等事情几乎没有人去做,基本就是录完的唱片直接就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了。

当时的乐迷如何去选择唱片呢?其实就是去看封面,如果封面够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买来听。如果这个歌手上过电视,大家都认识他,那他的脸就一定好卖。我当时就在考虑,公司除了做好唱片之外,还要重视如何宣传,要有推广的思路与渠道。

当年,内地也没有制作人这样的工种。其实也有专人在做类似的工作,当时内地普遍管这类人叫做音乐编辑。当年的唱片专辑封底或内页,你都会找到“音乐编辑”的字眼。这类工作其实就是一张唱片的大统筹,各种杂事都需要编辑来处理,而并没有专业的音乐人专门负责制作。但是,香港与台湾在当年就已经形成了更专业的音乐制作人的概念。每张唱片都会有专职的制作人来把控整体的想法和方向,而不仅仅是做一些统筹。作为制作人,要对音乐有想法,对音乐市场也要有想法。

记者采访刘卓辉现场

本刊记者:近几年随着国内各地音乐节的复兴,音乐市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您作为音乐市场的参与者,对内地音乐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是如何看待的?

刘卓辉:从上世纪90年代到如今,已历经25年之久,音乐市场的变化确实是很大的。在这以前,唱片行业全部是国营的音像出版社。那时候也有一些唱片是小商人投资的,再通过音像出版社挂版后发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比较具现代模式的唱片公司才逐步发展起来,推动了整个唱片行业的发展,而且这些都是民营的公司。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音乐行业主要是靠唱片公司在推动。虽然互联网在1996年、1997年就已经有了,但是跟音乐行业还没有直接的关系。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平台迅速开拓到音乐市场之中,唱片公司开始转型。再后来,互联网对唱片行业的冲击越来越大,导致唱片公司的没落,线上平台腾飞的年代已然开启。

本刊记者:您现在做的三分半音乐属于什么性质的平台?

刘卓辉:三分半音乐平台有一部分网络传媒的性质,里面会有一些艺人的资料和推广功能。此外,三分半音乐更注重的是众筹这一领域。我们的这个众筹项目并不是单纯去做预售某些音乐资源,不是类似淘宝、团购某些东西,你提前预付了款项,最后你拿到了想要购买的产品这么简单。我心目中要做到的众筹,是要让喜欢你的粉丝提前获得你的信息、资源,提前预购你的音乐,提前支持你!一旦你日后做出了自己的专辑,通过你专辑的版权获得了收入的时候,你会提供分成给支持你的粉丝,这才是我想要的结果。

过去我们一直是在消费我们所喜欢的唱片、购买我们所喜欢的演出门票,我们一直是在为偶像而消费,但有天我们所喜爱的艺人或者乐队成为了亿万富翁,他们所得的收入跟我们并没有关系。而现如今,因为互联网的强大趋势,致使众筹这一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更多的支持者、爱好者可以把钱投放在一件事情上,而当这件事促成并有所成就后,参与众筹的人们又可以得到他们的后续利益,这当然是件良性运作的好事。这对于以前来说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以前最多的是一小众人集资来做一件事,而不可能引来如此众多的支持者来提前为你付款。这种每个参与者支付几元钱或者几十元钱的事情,在过去真的是很难去操作。在2000年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这种电子支付模式是非常困难的,当时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十年前刚有支付宝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不愿意先支付款项,都是愿意货到付款。而如今,网上支付、电子支付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所以众筹这一事项才得以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侃侃而谈的刘卓辉

本刊记者:大量歌词佳作的背后,您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平时都喜欢看一些什么方面的书籍?如何将您的知识量转化到歌词当中?您又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刘卓辉:我自认为我作词和我看书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其实我也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看书的人。我读书的年代喜欢的读物大部分都是学校以外的,喜欢看一些关于世界政治、人物传记等方面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听西方的音乐唱片,我十几岁开始听音乐,也会看着歌词来听。现在想来,可能我写词的能力更多的是来源于我听音乐看歌词这一方面。

写歌对我而言,其实就是工作,我没有刻意要把什么书籍典故里的文学色彩带入到歌词里面去。对我来说就是脑子里灵感的涌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我写一首歌词可能就一两天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三天。以我的经验,或者是一些国外经典的作品,大部分的佳作都是一刹那的涌现,而并不是精雕细琢后的产物。

本刊记者:除了填词创作之外,想必您对音乐整体都有深厚造诣,请建议一下广大音乐爱好者如何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刘卓辉:如果你属于摇滚乐迷,那我会建议你多听听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摇滚乐。如果你喜欢流行歌曲,那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你刚开始听歌的时候,你喜欢的歌手或乐队,会对你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有喜欢BEYOND的、有喜欢周杰伦的、有喜欢谭咏麟的,你喜欢谁,谁的歌就是最好听的。但是,请注意一点,喜欢归喜欢,欣赏归欣赏,不要认为你喜欢的就是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因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喜欢的那些歌手或者是乐队,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样是听一些他们喜欢的音乐前辈的歌长大的。多听一些不同门类的歌曲,多关注时下所流行的歌曲,这都会对你的音乐素养有所帮助。

本刊记者:您觉得作为一名创作型歌手,学会几门乐器有意义吗?

刘卓辉:这个肯定是有意义的!起码有一门乐器你玩过,不一定要求你精通,只要你玩过、练过,都会对创作和演唱事业上有所帮助。但是这些事情并不是强求的,如果你是一个歌手,为了显示自己的多才多艺,你又去写歌、又去学钢琴、学吉他,但如果你没有那方面的天分,这些事情你是根本做不好的!你去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可能并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反而还增加了你的负担。所以说,艺术还是需要天赋和造诣的。

本刊记者:我们知道您大部分歌曲的词作都是填词,请您谈谈作词与填词的区别,您为什么不去主动作词?

刘卓辉:对于国内流行音乐行业而言,这二十几年间,可以说90%以上的歌曲都是先有的曲子,然后再找人来填词。我认为这是更符合这个工序的一种做法。先有旋律的话,作曲的人是完全不用考虑歌词的问题,所以他的音乐性可能会更强,作曲时也会更加专注于旋律。而一个有能力的填词人,会根据不同曲子的风格与旋律,来找到适合音符的辞藻,来贴合曲子的整体感觉。反过来,如果是先有了歌词,则会给谱曲人很大的局限性,会限制他的发挥。我们写歌出来的目的,是要让音乐流畅、悦耳,所以曲子如果是很自由地发挥出来的,再加上很好的填词,那么这首歌就会更加好听,朗朗上口。

本刊记者:您在填词的时候,是否会考虑旋律变化来斟酌您所用的词汇?

刘卓辉:这个问题多多少少会有,但不是绝对。我不会刻意去找一些更适合这个音符的字填上去,我只是凭我的感觉,我认为舒服了就好。我不是专业的歌手,所以我不可能做到为歌手考虑到很多细节,但大方向上还是会有所衡量。而且我认为,一首歌词拿给一个好的歌手,你的词里即便有一些拗口的字眼,他也可以通过技巧与装饰音演唱来把这一句话唱得很顺利,听起来也非常舒服;但如果碰到一个很一般的歌手,那么再顺畅的歌词从他嘴里唱出来,也可能唱不出你想要的味道。

刘卓辉著作的有关BEYOND的书籍

本刊记者:我们也是听BEYOND长大的一代,且非常喜欢,自然对粤语歌的发音都有一些肤浅的认知。我们会觉得同样一首歌,粤语版的听起来就是要比国语版的好听,这其中会有什么学问吗?

刘卓辉:这里面确实有一些奥妙之处。广东话是九声,普通话只有四声。我虽然说广东话,至于广东话怎么个九声,从语言学术上来解释的话,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粤语的歌曲,在填词上是有一定要求的,填进去的词语的声调要基本上等同于你平时说话的声调。而国语歌,在声调发音上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给粤语歌填词之所以难就难在这里,你要考虑旋律与平时说话发音音调的协调。有一些粤语儿歌可能并不太注重这样的协调,因为是给小孩听的,小孩唱出来大人也可以接受,没有过多苛求。除了儿歌以外的正式歌曲,如果你填的词跟你平时说话发音不一样的话,就会变得很搞笑,真正的歌手或者听众是无法接受的。

至于说粤语版比国语版好听,这里面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问题, 也许因为你们喜欢BEYOND,或是喜欢一些其他香港歌手,你们才会更接受粤语歌曲,而不会觉得这种方言歌很土。这是对这种语言的歌曲有了充分的喜爱与了解后,才有这种感觉的。如果你成长环境里没有听到太多粤语歌曲,你就不会有粤语版比国语版更好听的感受了。

本刊记者与刘卓辉

猜你喜欢
填词唱片音乐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坏唱片
填词莫忘“词中对”
Section B
音乐
Step 4
一半唱片
音乐
寻找树叶唱片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