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典型”笔画失位
缺乏变化的笔画搭建成的字肯定是呆板、缺乏生气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仅介绍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以点画为例,点不仅有右点,还有左点、垂点、长点,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介绍并讲解右点。所以,我将因分类不细致而被教师忽略的笔画,美其名曰“非典型笔画”。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书写,可以发现很多笔画存在失位的现象。大部分学生的作业中看不见左点、垂点、长点、平撇、竖撇、平捺、悬针竖、卧钩。例如,“小”字、宝盖头的第二笔写成小撇,“令”字的末笔垂点写成右点,“不”字的末笔长点写成右点,“心”和“州”字首笔左点写成撇或右点,“爪”“斤”“反”“爱”等字的首笔平撇写成斜撇,“头”“火”“爽”“月”字中的竖撇写成斜撇。此类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基本笔画时,细化笔画分类,讲清运笔方法,做好示范,让学生体会这种笔画在起笔、长短、力量、角度、收笔等细微处的差异,根据字形的不同,灵活运用。
二、撇捺组合不舒展
撇捺组合是汉字中很常见的一类笔画组合,“八”字头、“人”字头、“大”字头,“卷”字头、“春”字头、“各”字头等含有撇捺,且撇捺位于中上部的字中,撇和捺都要舒展,形成对下部分的覆盖。我们观察学生书写发现:撇捺过短,夹角偏小,不能形成覆盖是很普遍的问题。教师教学这类笔画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八”字头的撇不宜较长,但捺的起笔要右移、高起、舒展;“人”字头的撇和捺都要舒展,夹角以超过90度为宜,捺的起笔要尽量靠上,连接处不留空隙;“大”字头的横画要略向上倾斜,写完横后能够目测出把横三等分的两点,撇经过左点,捺从右点起笔,此时撇捺形成的夹角较为适宜。有了这样的基础,再教学“卷”字头和“春”字头,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了。类似的字还有:尽、冬、查、幕、各、寒、添、乔、暴、参、黎、攀等。
三、同向笔画不平行、间隔不均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整齐、精致是普遍的一种心理,生活如此,写字亦然。“王”“三”“真”“重”等字中,水平方向的横画较多,教师教学时,要提醒学生遇到书写方向相同的横画时要做到平行;“而”“林”“市”等字中,竖向的笔画要平行,“勿”“多”“形”“诊”等字中,斜向的撇画要平行,“三点水”的前两笔中右点方向要平行,四点底后三笔右点的方向要平行。
同向的笔画还要注意笔画之间的间隔要相等,否则就会造成疏密不均。“目”字中四个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要相等,“而”字的竖向笔画之间,“诊”字的撇画之间,四点底的点画之间,也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四、穿插避让不合理
在合体字中,每一个笔画如果都按固有的方式来写,很容易出现冲突的现象,某些笔画必须适当变形,改变长短、角度、形状,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要遵循上让下、左让右、小让大的原则。写“峰”字时,“山”字要写得靠上一些,给右边的撇让位,横撇就可以舒展了;写三点水时,提画的运笔方向要尽量向上,给右边让开一些位置,以免粘连;写草字头时,第二笔竖和第三笔撇,主体部分要在横上,过横后要及时收敛,给下边的部分让出空间;写“林”字时,左边的捺变成点,给右边的撇让出空间。
有些笔画则要大胆穿插,运笔时尽量舒展。右耳刀旁位于字的右边,可以大胆舒展,弯钩宜向右下延展,写得粗大饱满;写反文旁时,末笔捺画可以大胆舒展,无需收敛。
五、主笔不突出
笔画本没有主次之分,但一个字中有些笔画起到支撑、托举、覆盖的重要作用,我们称这类笔画为主笔。“水”字的竖钩,“女”字的长横,“中”字的悬针竖,“成”字的斜钩,“隹”的第二笔竖画,“心”字的卧钩,“头”“火”“爽”的竖撇、“同”字的横折钩,“马”字的竖折折钩,在书写时要大一些、长一些、重一些、结实一些,突出其主干的位置。
六、 标点符号刻意模仿印刷体
标点符号的使用频率很高,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少看到教师进行标点符号的指导。以至很多初学写字的学生,刻意模仿课本上的“印刷体”,笔画粗重、呆板僵硬,不仅浪费了时间,更影响书写的整体效果。
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写逗号时,用钢笔反复描画出一个大的实心圆点,然后再画一个长尾巴,也就是常被戏称为“豆芽菜”或“胖蝌蚪”的逗号。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明确告诉学生手写体和印刷体之间的异同,标点符号的手写体要随意、轻巧,形状小巧、灵动,教师发现学生模仿印刷体时要及时矫正。
(作者单位:徐州市睢宁县凌城镇凌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