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志+张新民+李巧
[摘 要]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在林业院校更好地开展非传统优势专业,对提升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至今已有10年。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学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及分析,结果发现,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安排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划,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开展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规划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46-04
2002年9月,西南林业大学立足于林业办学基础,发挥专业教师特色,植物保护专业开始招生,学制为4年(教高函[2002]5号)。经过10年的办学,特别是自2006年第一批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林业院校开办植物保护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显现。本研究在对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林业院校非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内部一致性较佳的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的方式[1],设计适宜于不同层面(包括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问卷”。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为选项,并以5、4、3、2、1进行相应赋值,最终明确被调查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期望情况。调查问卷涉及到学生、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熟知程度、培养方案内容、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
针对植保专业各个年级所具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调研,其中2008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2009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2010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2011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5份。同时,对保护生物学系植保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共回收9份问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培养方案总体熟知程度不高
各年级学生对于培养方案不甚了解(平均值为2.96分),大四学生为2.88分,大三学生为3.13分,大二学生为3.10分,大一学生为2.4分(表1),而教师对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高(平均值为3.56分)。此种现象提示培养方案制定者,再好的培养方案若不能被“受益者”、“实施者”所熟悉,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作用有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其受益者更好地了解并熟知内容。
2.2 培养方案内容亟待调整
大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程度表现一般(平均值为2.98分),具体而言,大四学生为2.76分,大三学生为2.88分,大二学生为3.20分,大一学生为3.60分(表1)。由此看出,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满意度逐渐下降,表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能较好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在谈及现阶段学习任务时,各个年级表现不尽相同,其中大四学生平均得分为3.18分,高于其他年级(大一为2.60,大二为2.90,大三为2.81)(表1),表明大四学生普遍感觉压力适中,功课一般,可以接受,相比较而言,大一学生由于处于学习基础课阶段,感到压力不算大,可选修其他课程。调查中还发现,师生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均有较为强烈的变更意识。认为培养方案可以更加细化,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划分为科研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等。根据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培养方案内容调整主要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创新等方面。
2.3 理论课程设置未能满足时代需求
课程安排中,农业类院校其植物保护专业的学分数一般在180分左右,而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分数只有158.5分,明显低于其他兄弟院校。对增加学分学生明显表现出抵触心理,然而,通过座谈,部分教师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认为还是需要增加学分数,从而有力地保证学生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认为,由于培养方案的制定总是延后于教学的实施,目前科研上多在使用的诸如分子生物学、生化实验等技术,未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因此,这些知识并不能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在考研、工作时还需自我补充这些课程。此外,诸多教师反映本应该着重掌握的诸如田间实验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植物保护研究法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由于此类课程相对较难,学生普遍不进行选修,造成在后期试验科研方面技能严重缺失,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类课程有必要列为学科通识课程或者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与现代植物保护专业发展不相称,一些诸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未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体现,影响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此外,对教材选用、原版教材引入等涉及理论课程方面的内容,认为有必要改进。
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昆虫、病理的课程,均会有虫病联合大实习[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真实的田间情况,更好地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单一的分割这些课程,对学生而言,往往会造成虫、病分离的尴尬状况。
2.4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研技能、就业见习等技 能培训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中的课外学分(11学分),基本上涉及到了劳动参与、班级活动、学术交流等方面,学生、教师普遍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增加(表1)。这表明现行培养方案中对于课外学分的要求过多,然而,学生对自身动手能力的提升并不满意(平均值为3.02分),普通话、科研技能以及就业见习等实践内容有必要增加到培养方案中。缺乏就业见习实践培训,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方向缺失等现象。谈及实践学分增加方面,学生普遍感到有必要进行增加,从而更好地提升其动手能力。对学习方法的获得情况,大一新生得分(3.8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为3.10,大三为2.94,大四为2.65分)(表1),表明随着大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其在学习方法的获得方面逐渐由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状态进行转变,而完全依赖于班主任或导师的行为逐渐减少。通过对科研技能、就业见习等技能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安排。
2.5 科研创新急需增加
在科研创新培养方面,师生普遍表示需要通过学习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对于通过增加科研导师、校外导师聘用等措施,更好地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提升科研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师生多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而对于科研人才专项培养基金的设立,更是表现出积极的看法。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逐渐提高,作为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对其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对科研创新提出更为前瞻性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植保专业各年级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明确显示出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创新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实施修订尚需进一步明确,从而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1 修订方法
借鉴有关农业院校、高职院校以及农推广硕士招生单位等有关植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分析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家、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从而有利于从人才培养角度制定出应用型/科研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使学生从入学起就能够对未来所受到的教育定位明确,使其更好地完成四年学业,并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3.2 修订涉及内容
针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诸多问题,拟从4个方面进行修订:(1)修订、调整植保专业课程体系。如适当增加基础理论课程、前沿课程以及学科交叉课程,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课程,修订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2)借鉴农业院校增加植保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3],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拟通过就业见习、就业考察以及模拟招聘等活动使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适应于社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3)通过设置科研创新、专题讨论、发表论文、参与课题等环节,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创新能力;(4)规范不同类型(应用型/科研型)学生的时间安排、学分要求以及论文工作要求、培养方式、中期考核等内容。
3.3 规划方案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实施方案可分为3个阶段:(1)成立项目小组,由主管教学的领导、院系领导以及教研室主任组成项目实施小组;(2)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开展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工作单位层面讨论,形成统一的建议和意见;(3)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同时,在广泛征集专家组、教师组和学生组的意见基础上,最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4 讨论
植物保护是实现植物可持续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4,5]。因此,培养合格的植保专业人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中,有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剖析了专业建设的不足[6],还有教师对课程实习提出建议[7]。本次问卷调研也反映出上述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已迫在眉睫。为保证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植保人才的要求,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修订工作的组织实施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程东美,林进添.植保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10823-10824+10828.
[3]张立,李红玫,戴良英,高必达.农业院校植保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为试点[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2-74.
[4]徐洪富.植物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张家兴.植物保护发展对策研究[J].植物保护,2001,27(5):36-39.
[6]李巧.林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建设的思考——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C]//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经济日报社教育导刊.教育教学探索,2010:267-269.
[7]李巧,熊忠平,尹立红,洪英娣.西南林学院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实习改革初探[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29(S):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