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顺++向华
近日,2014年的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大会在济南召开。建筑行业专家学者云集,共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把脉研判,深度剖析住宅产业化的政策与发展规划。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刘志峰等行业人士出席会议。“住宅产业化”再次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住宅产业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从本义来讲就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必须前提是标准化。联合国提出“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一般而言,住宅产业化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标准化、住宅建造的工业化、住宅生产与经营的一体化、住宅协作服务的社会化。
“住宅产业化”的理念最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提出,为了迅速造出质优价廉的房子以满足国民对于住房的需要,日本举全国之力开发住宅。当时2~3层的独立住宅占据了日本住宅建筑的67%,他们想到了用生产电视机和汽车的方式生产住宅。一批大公司积极投入技术和资金进行研发,并整合设计、制造、安装、销售等环节,根据日本人的居住习惯,推出每栋120~180平方米的3层以下住宅建筑,其大部分建筑部品实现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到8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针对住宅产业化建立起了完整的设计、制造、施工、认证、监管体系。进入90年代以后,住宅产业化又有了新的进步:住宅设计趋于多样化;工厂制造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更加精细;采取了“优良部品认证制度”进一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对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的监管更加到位、合理。
我国早在1993年到1994年间,住宅科研设计领域的有识之士就率先提出了“中国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其背景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构思了住宅产业的雏形。随后的1998年7月,原建设部的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成立。按照原建设部的要求,这个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就是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全国有关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现在这个办公室已经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可见,住宅产业化的理念在中国摸索实践已经超过10年时间。
历史发展几度浮沉
1990~1993年实施中日合作JICA项目“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最初引进了日本的住宅经验。1994年在建设部科技司和房地产司倡导下,开展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全面规划,编制发展计划。1996年颁布《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选择十个省市进行住宅产业化试点,然而当时把住宅产业化等同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国曾经光彩一时的建筑工业化运动,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就基本上停止。
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从完善集成化建筑体系、部品规格标准系列建设,实施性能评价、加强质量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阶段实施要求,住宅产业化再次迎来发展的绝佳契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各种原因,文件发布以来的12年住宅产业现代化基本处在停滞状态,住宅产业化的地位没有凸现出来。标准化、体系化、部品化被甩到了脑后,房地产建设的低水平重复,任意性和个性被强调到极点,我国住宅建设还在采取粗放的生产模式。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0年,这段期间,仅有沈阳、北京、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在做着住宅产业化的探索。直到我国提出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这种状况才有了改变。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巨大、标准化程度较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刚好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我国可以应用住宅产业化的成果,把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方式应用进去,实现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从欧美和中国香港特区的发展看,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住宅产品很多都用工业化方式生产,国际经验也已表明保障性住房适合产业化。我国住宅产业化政策出台十多年来,虽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只能算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整体的统筹,零零散散,只有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稳步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