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想象力的激发与运用

2015-01-13 08:51陈巧芳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鉴赏想象力意象

陈巧芳

摘要: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诗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毛泽东诗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诗句,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想象力;意象;鉴赏;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144-02

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不仅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继承,而且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进一步挖掘诗歌的潜在价值。笔者认为,利用诗歌这一特殊形式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不仅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方法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学习思维的重要途径。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与运用,尽可能地设计各种活动平台,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最终促成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以提高。其主要方法有编导创意、情景描述、场景绘画、文体改写、空白填补和角色互换等。

1.编导创意

诗歌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去还原诗歌的意境,还原诗人的感情,尝试做做编导,写写音乐电视或电影脚本,这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教《再别康桥》时,某教师曾这样引导:我们把《再别康桥》的的内容拍成音乐电视或纪录片,以表现诗人的离情别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十分兴奋,议论纷纷。教师要求学生思考5分钟,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创意一:先用全景拍夕阳西下,天边绚丽的晚霞。将镜头拉近,使人们能看到康桥的全景然后在河畔,然而,看到诗人的影子,然后再将镜头慢慢上拉,诗人他慢慢地走,走到康河的桥上,蓦然回首,眼神是非常留恋的,然后诗人的视线再慢慢地移向西天的云。创意二:在以上创意的基础上,插入一个动景:从河畔的柳树上,飞出一两只鸟儿,它们在康河上空流连盘旋,不忍离去。

2.情景描述

要求学生借助想象,描绘诗中意象的特征,然后进一步借助想象。重新组合意象,头描述当时的情景或情节。如《雨霖铃》巾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不难看出该句中有三个意象:杨柳、风、月。我们教师不妨可以这样引导:大家看看:"柳"是什么柳。"风"是什么风。"月"是什么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逐渐地进入词的意境,贴近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在感情上,在整体感觉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以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美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3.场景绘画

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诗歌,本身就是一幅绝好的画,而且,许多大诗人也是诗画兼长的。如苏轼、王维等,尤其是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后人对其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对有绘画特长的同学,不妨把一些古代优秀的诗歌拿来,作为绘画的蓝本,力图表现出原诗的意境。要真正画出诗本身的意境,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缺少想象力的人是做不好这件事的。

4.诗作改写

这里的改写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象,把诗歌(尤其指古诗词)改写成一篇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的白话"美文"。

如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为了体会诗人的情趣,可把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散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唤起想象,再用优美的笔调描绘自己所想象到的明丽的画图,从而领略到张志和那种潇洒江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这种改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了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5.空白填补

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歌中往往留有一些艺术空间,具体说就是某些话是说完了,但意犹未尽,还有潜台词、弦外音、味中味。要求学生在阅读品析时运用想象进行合理的填充和扩充,丰富原文的内容,从而深刻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如:《天净沙 秋思》中前三句写景,句句有潜台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补充。"枯藤老树昏鸦":时令已是秋末,时候又是黄昏,乌鸦归巢了,可是游子尚在漂泊。"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异乡之景,会使我更加思念故乡。"古道西风瘦马":马尚且因为长途跋涉累瘦了,离乡背井的游子,在这荒凉的古道上,乍起的寒风中,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这些内容,诗中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要深入的理解该诗,只有开动我们的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而且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理解该诗的钥匙。

6.角色互换

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可采用此法。其中既有诗中男女主人公的角色互换,也有读者(学生)与诗中主人公、读者(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角色互换。

如学完《致橡树》之后,可要求学生模仿男性的吻,以男性的眼光和观点写一篇《致木棉》或《假如我是橡树》。这种角色互换更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之更能深入诗歌的意境,设身处地的去揣摩.去领会诗中抒情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至丰富多彩的内心活动等。曾有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习作《致木棉》中写道:"你是木棉,似玫瑰,鲜红硕大,为橡树将火炬点燃。你是木棉,比泉源,更要清凉,与橡树共享流岚。你是木棉,比鸟儿更有风韵,与橡树互通语言。你是木棉,比春雨,更要润泽,与橡树根叶相连。你是木棉,比险峰,更要崇高与橡树共御严寒。木棉就是木棉,独有自己的性格,又与橡树,终身相伴,坚贞不渝,永世不变"这首小诗紧扣课文《致橡树》,写得颇有新意,他的立意、构思,值得体味。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创设活动平台的方法可供尝试,如闭目凝神、情节表演、情景假设等。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其中的某一种,有时完全可以综合运用其中的几种。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们教师如果能把绘画与说(述)、写(改写)等相结合,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事,画出一幅乃至几幅画。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绘画作品更富情节性,从而使"言"与"文"、"文"与"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学生在说、写、画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完善个性。

有道是:"教无定法。"在诗歌教学中,激发想象力的活动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研究。但我们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以下几点是务必注意的:

(1)只有充分理会诗中的意象,才能进行合理的想象。如果离开或抛开了诗中的意象,想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想象也就称不上合理的想象。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万万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即意象一一想象——创作。

(2)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想象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

(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诗歌教学中,面对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要注意好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思维想象成果同时,要注意保护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激励他们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以质疑和讨论为突破,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总之,我们要努力让语文诗歌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努力使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他们充分地"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最终使他们心灵中的创新火花得以点燃,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这也是我们开展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所在。

猜你喜欢
鉴赏想象力意象
抚远意象等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