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君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351-01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与适应社会能力的学科。它具有活动性、经验性、综合性等特点,是呼应素质教育改革而出现的一门新课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探讨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树立真实的道德认知从生活而来的教育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课程标准突出了本课程的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作为以促进学生德育发展为目的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自然更应该淡化知识教学的痕迹,回归生活应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即:只能使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责任承担中建立真正责任意识。只有这样,道德对于学生而言,才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才是有生命的。只有通过他们乐于接受,并以主人身份参与的生活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才能使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
2.把握教学内容由教材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开放
最现实的问题是: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尤其是如何运用新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等特点,让教学内容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例,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说"悄悄话"等形式,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把教材赋予其生活教育的意义,使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3.落实以活动为载体教学方式向生活体验开放
品德与社会课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而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只有主动进入角色,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彰显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因此,要使思品课回归生活,必须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需要强调的是,活动要以学生获得体验为宗旨,课程的内容要以体验为主导,课程的实施要以体验引导结果。学生的体验是学生道德认识提高的基础。有了体验,学习才能形成情感和思考的"合金"。
教育即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就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