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亭
摘要: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其教授的知识与技能首先要满足当地经济、社会相关职业的要求,离开了具体的社会环境、职业、行业技能知识谈职业教育无疑于缘木求鱼。现实中,面对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的形形色色的要求和愿景,职业教育一方面成为"万校一致"的标准培养模式,一方面又成为另类的"升学"教育。反思、回归职业教育的本源,让职业教育成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不但有一技之长的人,了解本行业的人,还应该着眼培养与社会同步,能在本地区、本行业中进行创新与创业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乃是当今职业教育的着力点。
关键词:职业;本源;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334-01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特别是以黄炎培、路依.艾黎等教育家为代表的一大批有识之士,看到中国近代以文取士,尚空谈误国、不务实业而致使国家积贫积弱的弊端。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国民职业教育普及、实业兴盛使得国家因工业化的发展而带来国家强盛的现实,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从而开创了职业教育的源流,它的目标就是教授经世致用的学问,达到富民、强国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建设的要求,创办了各行各业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就是招工,毕业=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时至改革开放,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传统上上学=参加工作的职业教育陷入了空前的困顿和停滞。三十年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探索前进,波澜起伏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职业教育提出了围绕市场办专业,对准就业开课程的办学思路;提出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职业教育观念。时至今日,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些信条和理念的指导下,生存、发展、前进……。
到今天,中职教育在为国家成为世界工厂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的发展,回头审视,我们的职业教育及它的产品--学生。活着(生存)的问题毫无疑问实现了,活着更好的目标却离当初的目标渐行渐远,他们贡献了青春、汗水,却没有赢得职业的尊敬。相反,社会越发展,职业存在感越下降……。以前,人们对职业教育还充满期望,对义务教育后的未来安排,认为与其死读书,不如到职业学校觉得一技之长。现在更多的人在经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后有这样的结论:职业学校上三年,最终啥也学不了,还不如去打工!到社会上也许会学到更多的生存技能。有许多家庭选择义务教育后直接工作--打工或者花钱让孩子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中职学校为再一次为了生存和发展办起了升学班,以满足家长和社会新的需求,升学比拼再次成为中职学校招生宣传的亮点。我们不禁要问:中职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学生在三年的时间觉得一无所获?
那么,职业教育为什么脱离真正的"职业教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观念及社会现实影响了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思想认识最终会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就是 "混日头下山"。
二是企业在用人上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甚至是超需求用人,唯学历是举。在企业内部职业生涯建设、薪酬待遇设计上存在制度性偏差,使基层员工缺乏上升的通道和进取的动力。为了今后的职业生涯,只好拿更多的证书和更高的学历。至于技能素质的提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提升,则不是问题的关键。
三是我国职业设计与技能培训缺乏长期的制度性规划,对行业、企业技能培训标准及用工准入基本没有明确的刚性限制,也没有实质性鼓励的政策。致使行业与企业没有和职业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提升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动力。
四是职业学校所教、所学内容及技能培训与企业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合作。使本来就不紧密的关系变的更加松散。
综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既有制度性,也有学校与企业自身的认识问题,但从实质上来说,职业教育面临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没有做出自身的调整,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渐行渐远;二是从体制上没有确定职业教育体系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应该达到哪些规范与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应该达到哪些规范与标准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造成观念上的混乱,盲目的比拼就业、比拼升学……。造成的现象就是看谁的就业推荐做的好,企业名声好,看谁的升学率高。从来没有人问自己,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为了到好的企业么?——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是从客观上鼓励学校与学生的贿赂名企的冲动!我们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是为了更多的人上大学么?——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什么不同?
职业教育到底要怎么搞?就业?升学?教师应该怎么教?教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该怎么办?我认为很简单,那就是——让职业教育回归本源!
职业教育的本来源流就是饭碗教育,只要是培养符合国家、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技能与人才,满足人们从事行业与岗位所需能力的职业教育都是好的职业教育。为使职业教育回归到这个本源,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职业学校的职责(学校是干什么的)。职业学校无论面对学生就业的需求或升学的需求,其首要的、根本的职责是教授行业、企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与社会能力,为将来进入行业或企业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若不这样,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职业教育!
二是从体制上明确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办的好不好,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是不是达到了一定层次行业、企业认可的水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与社会能力水平是不是达到了从业的标准?和学生职业技能掌握与职业素养能力水平是不是符合行业、专业认可和条件。而不是简单地适应"人民"的伪要求,看规模多大,就业多好,升学率多高等一时的表现上。
三是给学校在专业建设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明确职业教育应该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虽然有国家统一的专业建设规划与目录,但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大一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离开当地经济发展面独立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校园中"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活动。所以,要让职业教育有特色,就必须在专业建设上、特别是专业名录的设定上给职业学校一定的灵活度。
四是学校自身要加强对社会和本地区经济情况的调研,使职业教育始终紧盯行业、企业发展的方向。做到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转型上与时俱进、先人一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契合度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成败,也是一所职业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