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英+蔡瑛
穆青,是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的新闻记者。人民记者,是穆青的无上光荣;新闻界的焦裕禄,是穆青的崇高荣誉。
穆青以精湛的新闻名作、深厚的新闻理论、卓越的新闻实践,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在与兰考干部群众座谈时说,1966年2月学习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深受震撼。穆青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扛鼎之作?穆青一系列新闻作品为什么能历久弥新?
读完张惠芳、王昉著的《人民记者穆青传记》(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这些问题不仅豁然得解,更领略了穆青风雨兼程的奋进之旅。
一、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
作为穆青传记,这是一部目前记述最完整、内容最全面的传记,也是穆青审阅过的最具权威性的传记。
穆青一向严格自律和谦虚谨慎,生前不允许出版他的传记。他的新闻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但读者对其成长道路、工作经历知之甚少。本书自穆青的少年时代写起,系统地记述了穆青一生奋斗的历程。
全面展示穆青以如椽之笔记录时代走势。穆青所处的时代,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他以众多“中国的脊梁”为主线,描摹了中国社会发展大势和人民奋勇挺进的步伐,绘成时代风云的长轴画卷。无论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是植棉劳模吴吉昌、植树劳模“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劳模任羊成,都代表着“中国的脊梁”。这些人物通讯的背后,既有穆青深厚的思想积累,又有将社会实践当作源头活水的新闻理念,更有对人民的浓浓情感。作者对穆青每个时代的代表作产生的过程都进行了细腻深刻的剖析,记录了穆青采写这些英模人物的丰富历史细节,成功地塑造了穆青人民记者的生动形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作者如实记录了穆青在广袤大地上奔走的足迹。从反映科技兴农的《抢财神》到《潮涌中州》,从《风帆起珠江》到反映城镇化的《苏南农村第三波》,都凸显了穆青的科学预见,展示了穆青高瞻远瞩的新闻洞察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细致摹写穆青杰出的新闻发展艺术。他不仅是党培养的第一代新闻人的杰出代表,还是卓越的新闻领军人物。他在20世纪50年代写的《在分社领导岗位上》,至今读来仍让人惊叹于视野开阔、谋划深邃;他驾驭新华社这艘艨艟巨舰,乘风破浪。他“平民社长”的人格魅力,优良的新闻作风和职业精神,成为新闻界的宝贵财富。作者巧妙地抓住穆青善于用人这一关键点,通过一个个故事,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他发展新闻事业的卓越领导艺术。读者不仅可以看到穆青“爱才、重才、育才、用才”,为人才搭建广阔的舞台,还可以看到他身先士卒,带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访中几个烧饼、一碗清汤面条就吃得很香,为新闻界“走转改”树立了生动的榜样。他的“掌握大局,联系群众,学会做人”的新闻写作秘诀,“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做人原则,为新闻队伍建设留下了宝贵经验。
浓墨描绘穆青可圈可点的人格魅力。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塑造了穆青平易近人、宽厚待人、爱惜人才,坚持党性原则,在风浪中保护同志的典型形象。书中不仅写了穆青对人民群众的爱,还写了他对同事、恩师、朋友的爱;不仅描述了穆青青年时代、晚年生活,还突破了穆青的“禁区”,写了他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多侧面地塑造了穆青的形象,鲜活而丰满,读之趣味盎然。
穆青的春夏秋冬,是一道亮丽风景,折射出中国风雨兼程之旅;是一部人生教科书、新闻教科书,道出做人、做文、做事的真谛;是一个新闻标杆,“勿忘人民”是其创造新闻精品的精髓。因此,新闻名家范敬宜称他为“幸福的新闻工作者”:有幸亲身经历了跨度达50年的伟大历史性变革,亲眼见到了那么多英雄人物;有幸写出了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至少有两代人受到其作品中英雄模范人物的感染和熏陶;有幸受到那么多他报道过的主人公的深情厚爱。
穆青60多年的新闻实践,模范践行了人民记者的崇高职责。他坚守人民记者的责任,反映时代新变化、人民新期盼;他秉持人民记者的姿态,向人民群众讨主意、取真经;他升华人民记者的追求,推动新闻事业发展、新闻人才辈出。他以顶天立地、“放眼向洋看世界”的胸怀,别具一格、呕心沥血的擘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执着,书写了当代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堪称与他笔下的焦裕禄等10个优秀共产党员并列的第11个共产党员。
二、焦裕禄精神的传播者
传播焦裕禄精神,是穆青一生的精彩点;焦裕禄与穆青,双璧互映,是传诵不已的新闻史话。这是作者著意的一个重点,全景式地描述了穆青传播焦裕禄的历程。
作者在书中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穆青似一个细心的“淘金人”,发现了焦裕禄的时代价值,激动地对合作者周原说:“立即写出来!不把焦裕禄写出来,就是咱们的失职!”含蓄内敛、人至中年的穆青,一边采访,一边流泪,焦裕禄是其记者生涯中为之流泪最多的采访对象。
直面贫穷,不顾此时阶级斗争日益高调的情势,如实展现兰考的灾情。对此,周原深刻地指出:“没有穆青,焦裕禄这篇东西写不出来。首先是敢于突破禁区。没有人敢写饥饿、逃荒。这是一大突破。敢于不强加阶级斗争,这又是一大突破。这要有政治胆略。从政治上高屋建瓴,驾驭这个题材。”
反复提炼主题,七易其稿,最终从县委书记的榜样这个角度,展现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穆青笔下的焦裕禄,熔铸了优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形象作风、精神风貌,经受了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过滤器的验证。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穆青根据新的形势,以干群关系为主题,于1990年7月9日写出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发出反腐倡廉的铿锵之音,被广为传诵。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读后感慨万千,以一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直抒胸臆。
穆青不遗余力地记录“活着的焦裕禄”——河南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终生驯水的故事,同样可圈可点。他撰写的《心系人民》《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谱写了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新篇章。endprint
在焦裕禄精神发掘、传播、升华中,穆青居功至伟。焦裕禄精神由河南走向全国乃至国外,折枝成林;焦裕禄精神不断丰富,成为蕴含执政兴国智慧的精神财富。用叶剑英诗句“英雄花照一劳人”,来厘定穆青的独特贡献,当是恰如其分。因之,此书不仅是穆青传记,而且是研究焦裕禄精神传播史的重要成果。
三、“穆青现象”的深度解析
穆青丰富的新闻实践、重要的新闻贡献,被称为“穆青现象”——在大局下思考,为大局服务;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愿望,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激情洋溢,追求新闻作品的思想感染力。这是作者著意的另一个重点,紧紧抓住穆青生命之旅的关节点,以一个个分镜头,深刻总结了其创造辉煌新闻事业的重要经验。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记者,他的笔从未停歇;作为领导干部,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作为新闻专家,他的思想从未停歇。延安时期作为普通记者,他与劳动模范赵占魁一同劳动,写出长篇通讯《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同志》;在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为确保新闻真实,对焦裕禄肝病发作时何人在场、什么表情一一细问;在担负繁重领导工作后,仍挤出时间,到农村呼吸“早春的空气”,欢畅的《抢财神》等敲响了科技兴农的锣鼓;1992年,深入农村采访,撰文反映了农业产业化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与“老坚决”潘从正等的情谊,更是新闻佳话。正因为穆青把基层当作新闻富矿细勘精挖,他才把握了时代脉动,他的新闻语言才带着泥土的芳香,他的报道才震撼人心;正因为穆青深入群众,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他的报道才真实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胸怀大局,敢于担当。他以人物通讯闻名于世,描绘的焦裕禄、吴吉昌、“老坚决”潘从正等英模群像,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他曾说:“在困难岁月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蓬蓬勃勃的革命朝气,是最值得珍视的。这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反映这种伟大的精神面貌,也就是为了发扬这种精神,继承这种精神财富。”大局在胸,穆青的作品才高人一筹,无论是“最早公开对‘文化大革命持否定态度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被誉为“法庭外的起诉书”的《历史的审判》,还是为改革鼓与呼的《风帆起珠江》,都表现了时代最强音。正是因为穆青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强烈的担当意识,他才先人一步,精彩地发挥了新闻报道记录时代、推动发展的作用,留下了黄钟大吕式的新闻作品。
文学价值,思想魅力。此书不仅剖析了穆青塑造人物理论、“新闻三论”(散文式新闻、视角新闻、实录性新闻)等,还鲜明地指出穆青是卓有风格、卓有影响的文学家。正如文学史家所言,他参与了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其作品直接促成了学习赵占魁活动和学习焦裕禄活动。书中以鲜活灵动的细节,梳理出其作品的韵味与品质。一是人美。其笔下人物,无论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执着于科学育棉的吴吉昌,还是“年复一年地把自己的岁月刻进了树木的年轮”的“老坚决”潘从正,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都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正能量,都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名片。二是理美。其作品并无枯燥缥缈、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饱含血与火、泪与歌的内容,昭示朴素的真理。三是文美。说其作品是新闻力作,倒不如说是耐读耐品的美文,无论是叙事、记人,还是论说、阐发,均展现了美文的特质:或娓娓道来,或兴会飙举;或纵横捭阖,或条分缕析。
四、二十年磨一剑的执着
穆青其文其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穆青精神影响了无数新闻人,更是深刻地惠及两位作者。著名作家孙荪赞誉作者以穆青的方式写穆青。
何为穆青的方式?读完此书想起清代画家石涛的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传记写作一向有“近写”和“远写”之说。前者,指传主亲友写的传记,材料丰富而理性不足;后者,指学者写的传记,内容准确而少了温度。
1992年,穆青临近离休,新华社党组决定为他立传,在他的故乡河南物色作者。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经穆青认可,决定由正值英年的河南日报社文艺部编辑张惠芳承担。
在写传之前,张惠芳和许多新闻人一样,穆青是她心目中高山仰止式的新闻大家。他们并不认识。她出版了《生命圈危机》《崇高的爱》,深厚的语言功力和对先进模范人物的挚爱,给穆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河南是穆青魂牵梦萦的故乡,更是他调研、采访的基地,他的新闻名作大多是关于河南的人与事。穆青采访过的地方,张惠芳大多都去采访过。她的新闻工作经历,使她在写传记时找到了与穆青的许多共鸣点。
作者除深入研读穆青作品之外,还从四个方面获得了第一手材料。一是听穆青讲自己的故事,从儿时一直讲到老,按时间顺序,故事生动深刻,录下来就是好文章。作者称之为面对面的人生、新闻业务辅导课。二是多次跟随穆青采访,近距离看他如何选题、挖掘材料、提炼主题。不跟着采访,仅看材料,是感受不到穆青与采访对象那种感情的。三是采访他曾采访过的人,以及他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四是按照他开列的名单,在新华社采访了几十人。新华社的同志无论多忙,一提起穆青,都充满敬意,滔滔不绝。
严谨的穆青,对她们的写作“约法三章”:“一要绝对真实,不能合理想象。二要朴实准确,不要花里胡哨。三要用事实说话,不要多加评论。”
张惠芳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写作,节假日、周末更是夜以继日。1998年春,她因意外事故昏迷多日。刚恢复,她就让王昉把电脑带进病房,王昉一边护理,一边打字。因过度劳累,她的头发成片地脱落……
作者兼得传记写作“近写”“远写”的优长,使她们既能在高处观察穆青,又能在近处打量穆青。因此,其笔下的穆青,有温情的发现,有入骨的诠释,有真实的刻画,人们惯常理解的穆青走来,你所不知道的穆青也走来。
五、难得的精神洗礼
河南优秀人物、中原人文精神,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重要出版方阵。此书的出版,使我们经历了一次精神淬火。
这本书不仅是重点出版项目,更是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参与编辑、校对、设计、印制的同志,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穆青精神,密切配合,精益求精。为了传递出这部书的思想魅力,封面设计八易其稿。封面上慈祥的穆青,像在认真倾听读者的意见;环衬上穆青拍摄的四姑娘山寓意着他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高峰,泡桐花铺底的插页寓意着焦裕禄精神结出的硕果。
进一步学习了焦裕禄精神。深刻领会了焦裕禄正视困难、善于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奋斗精神,以此为镜子,找到了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上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进一步学习了传播焦裕禄精神的规律。穆青挖掘、传播焦裕禄精神的经验启发我们,传播焦裕禄精神,必须回应干部群众的期盼,不能守在办公室里策划选题,必须多接地气,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找题目;要在大局下谋划出版,为大局服务,发挥图书厚重、全面、深刻的传播优势,与时俱进。
进一步学习了践行焦裕禄精神的方法。穆青“勿忘人民”的一生教育我们,要牢记出版使命,出版的图书要对得起社名中的“人民”二字,保持优势,突出特色,在传播真理、传承文明、记录时代上有新的作为。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
编校:张红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