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市井与繁华

2015-01-13 14:44
海峡旅游 2014年10期
关键词:商贾聚宝市井

在泉州城南,如果以天后宫作为起点,将南北走向的青龙巷与聚宝街作为两条轴线,这方不到两三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是宋元时期泉州最为繁华的地区。这里集中了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通商贸易的遗迹,略显狭窄的街巷间,数百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各式各样的“蕃客楼”、供奉着不同神明的宫庙,毫无违和感地与售卖各类商品的铺子沿街而立,他们是这块土地曾经繁华的见证。平日里,这里更像是市集,市鱼贩肉的摊贩们把摊位摆在车桥头边上,随手就将秤杆挂上唯一证明着这里悠久历史的石碑。这里曾经是“市井十洲人”的市场与口岸,现在也许是泉州城内最后一方具有人情味的老社区。

和许多热爱泉州文化的年轻人一样,亚三的身上充满了浓浓的闽南情结,他所经营的咖啡馆现在是泉州本地文艺青年时常聚会的地方,时常举办南音演出和木偶表演,也让他的咖啡馆有着与众不同的本土氛围。

因为咖啡馆所造就的这个平台,亚三常常要带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逛逛泉州城,而聚宝街就是其中不得不到的一站。亚三对聚宝街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对于聚宝街和青龙巷一带,每一条小巷,每一个拐角,在哪个地方能说出什么故事,亚三都如数家珍。亚三一般会带着他们从天后宫出发,从万寿路上的李贽故居拐进聚宝街,这里曾经是泉州最主要的贸易往来场所;再往前就是车桥头,以前从南边通过水路进泉州城,船舶都要停在这里;下了船便是建于北宋年间的来远驿,外国的“蕃商”就居住于此;再往前走,沿路可以看到各式有趣的南洋建筑和闽南建筑。穿过道才巷便可以拐进青龙巷,小巷自北向南延伸到泉州的南环城河,早至宋代便初具规模。相传这里是外国商人兑换货币的重要场所,也是商贾聚居之地,后长期经营典当业,称得上是古城最早的“金融街”。青龙巷得名于供奉保生大帝的青龙宫,除了保生大帝,这条短短的街巷内,同样供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神明。两百多米长的青龙巷,与聚宝街一同与河道相连,这条水路直接汇入晋江,这里便是曾经的富美渡口。而曾经百舸争流的渡口,如今只剩下一方石碑,渡口被新修建的江滨路所取代,当年的繁华也只能依托于脑海中残存的影像了。

短短的一条聚宝街,将建筑、宗教、文化、贸易的遗迹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这也便是聚宝街曾经繁华的见证。不用将历史拨回从前,即便是距离现在大约五十年前,城南片区也是泉州最热闹的区域。问问泉州年纪稍长的人便知道,“南门兜,挤烧包”这句谚语,就是形容当年泉州南门的热闹场景。

亚三喜欢聚宝街,不仅因为这条古街背后的历史,更因为这片土地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市井气息。他对朋友笑称,如果到了老的时候,聚宝街还保留着现在的样子,他就搬过来居住养老。他喜欢这里的步调,不是缓慢,更像是一种相对的闲散。聚宝街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市井气息,就好像泉州人骨子里的性格,可以与海洋搏斗,也可以慢悠悠的过一段属于自己的小时光。

聚宝街

聚宝街街如其名,因为这里曾经带来的繁盛贸易而得名。宋元时期的聚宝街,有不同国家的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往来,阿拉伯人、印度人、欧洲人,在泉州人中往来穿梭,根据史料记载,来自亚非等地的珠贝、犀角、玳瑁、象牙、乳香、龙脑、珊瑚等,就是从聚宝街转运到中国内地。泉州本地的瓷器、茶叶、香料等,也从这里对外出口。

现在的聚宝街,是泉州仅存为数不多的老居民社区。在平日里的熙熙攘攘中,各种摊贩沿街叫卖,虽然现在买卖的商品从珠宝变成了瓜果蔬菜,一晃神中,却也似乎能看到一点一千年前那种商贾云集的热闹街景。

青龙巷

青龙巷与聚宝街并称为“金青龙,银聚宝”,在宋代就已经初具规模。因为与聚宝街只有一街之隔,青龙巷彼时曾经是外国商人兑换货币的重要场所,也是各国商贾聚居之地,后来的青龙巷因为遍布典当行,被称为泉州最早的“金融街”。

车桥头·来远驿

车桥头是刺桐港与陆地连接的交通要道,当年从水路来的船要从这里进入泉州城,须先将船在此停泊才能上岸进城。当年为了方便中外商货起卸吐纳,解决运输繁忙的状况,这座桥才被修筑起来。

车桥头的一旁是来远驿,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所设,作为当时接待外来宾客所用的驿站。如今的来远驿在仅存的遗址上竖起一面石碑。现在的车桥头也充斥着浓浓的市井人情,清早就有小贩聚集于此,市肉贩鱼,随手就将秤杆挂在扯车桥头的石碑之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贾聚宝市井
甜甜的歌谣
商贾测子
我的生命属于你
《清明上河图》:市井千秋一幅画
长 江 水 长 江 浪
唐英年:商贾世家 从政报国
市井繁华桃花坞
市井人语
市井人语
论古代丝绸之路行旅商贾的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