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辉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的读书活动放在首位。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
【关键词】导读模式;导读方法;导读方式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
叶圣陶先生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长期以来,我坚持以读为主、多读精讲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导读法。“导读法”的教学特点是: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的读书活动放在首位。“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达到“阅读教学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一要人人读,二要多读。课堂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课文要基本上在课堂上熟读”的教学要求。
一、“导读法”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导读法”其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进行:“导预读、导感知、导理解、导运用。”也即“预读探路、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运用”。
1.导预读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读是学好功课的前提。预读的内容是: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新词的障碍;给课文分段,找出段意和中心;质疑。
为使学生导读有路,教师检查有据,可设计预读表。
2.导感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为:揭题,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初读提出两个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添字,不漏字。听的要求:边听边想:本文主要写什么,听后口答或笔答。
(2)再读课文。把课后的习题融入课文之中,采用“提示导读、插问导读、设疑导读、添词添句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默读课文。出示小黑板,告诉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选择合适本课的方法进行练习,然后汇报,集体订正。
3.导理解
这一环节的教学要从重点段、中心句、过渡段、重点词句入手,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从“壮烈牺牲”这一重点段入手,用重点词“一动也不动”一词变序设疑导读: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邱少云是怎样做到一动不动的?他为什么一动不动?在邱少云一动也不动时“我”在想些什么?是什么意外的事件使邱少云一动也不动?假如邱少云动一下将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后果?邱少云的一动也不动体现了我志愿军什么战略部署?从邱少云的一动也不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战士?
4.导运用
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是以课文为例子,应用在写作上。这一环节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学习作者選择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写作方法。
(1)品味词句。其方法有“比较法、换词法、增删法”等。
(2)朗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即概括中心思想)。
(3)评价课文的人物、事件、景物等,谈谈读后的心得体会。
(4)朗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谈谈采用什么开头和结尾法。
(5)书面练习。包括造句、缩写、扩写、改写、改错、变换句式、写续篇和读后感等。要视具体教材而确定其训练重点。
二、导读的方法
(1)导之以趣。导读首先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如教学《蛇与庄稼》时,可用“奇怪”一词设疑激趣:广东某地洪水过后,一连几年不管农民下多大的工本,庄稼总是歉收,农民感到十分奇怪。后来有人买了一批蛇放到田里。
(2)导之以流。要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有问必答,而是要相机疏导,引而不发,设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利用上下文自解其疑。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学生问:本文是记人叙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鱼钩”为题?教师可让学生带着这个悬念,仔细读课文,从而理解到:本文以鱼钩为线索,记叙了长征途中,老班长用鱼钩挽救了三个红军战士的生命,老班长为此献出了生命。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所以以“鱼钩”为课题最为贴切。
(3)导之以学。“导”的关键是“引”,“导读”要导学,即由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法。使学生循导自求得之。例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练习,不但要告诉学生归纳中心思想的五个方法(即抓住主要事件、联系课文题目、抓住中心句段、抓住文章的寓意、联系社会背景),还要告诉学生归纳中心思想的一般规律:写人的文章一般是歌颂人物的高尚品质;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状物的文章一般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等。放手让学生练习,允许百花齐放,只要不偏离中心就行。
(4)导之以思。“导”的效果在于“思”,“思”即思维。思维就是能力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问,让学生去思考。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中“在渑池会上,秦王没占到便宜”,“便宜”一词可与《落花生》中的“花生的价钱便宜”的“便宜”一词联系起来,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有什么不同。课文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总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5)导之以读。“导读”的又一核心是要指导学生的“读”,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一篇文章从速度、感情、语调去考虑。速度有快、稍微快、缓慢之分,感情有悲痛、激动、焦急等多种,语调有高昂、低沉、轻松之分,各类诗歌均有独特的读法。体裁不同,读的艺术各异。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要绘声绘色地读,散文要用饱含感情的语调读。教师可采用录音、听范读、举行朗读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出味道来。
三、导读的方式
导读的方式有:提示导读、插问导读、设疑导读、添词导读、添句导读等。
(1)提示导读。在读一篇课文之前、每段之前、段中每层之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例如,教学《草原》第一段:
师(提示):作者从上至下觀察看到了什么?
生(接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
师(提示):天底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儿的?
生(接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
师(提示):作者看了草原有什么感受?
生(接读):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穷乐趣。
通过这样提示导读,使学生明白了这一段作者看到了草原,分别写“来到草原、草原的天、草原的样子、作者的感受”四个层次。
(2)插问导读。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插入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避免了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段:
生(先读):敌人控制的“391”高地……
师(插问):对我军造成什么样的威胁?
生(接读):像一颗毒牙,插入我军的阵地。
师(插问):这次战斗的目的、时间、方式是什么?
生(接读):我们志愿军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把战线 往南推移。
师(插问):我们连的任务是什么?
生(接读):那一天……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这样的插问导读,学生在读书中解答了课后习题。
(3)添词、添句导读。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加上有关的关联词或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问题。如:《田忌赛马》: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师(添词读):第一次比赛——
生(接读):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师(添词读):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强,所以——
生(接读):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
师(添句子读):第二次比赛,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生(接读):孙膑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场输了。
添词导读不但使学生解答了含义深刻的问题,而且揭示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利用提示、插问、添词等形式的导读,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指导背诵、造句、写作等。
参考文献:
[1]晋 陈寿 《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2]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