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朝霞
【摘 要】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学习状况。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甜蜜午睡的策略方法,旨在提高幼儿午睡质量,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关键词】午睡;甜蜜午睡;睡眠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幼儿需要充足的睡眠。午睡环节,幼儿有序的穿脱衣裤,整齐叠放在固定处,有良好的睡眠姿势、睡眠习惯,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都是对幼儿的发展有益的。因此必须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根据自身工作实践,将组织幼儿甜蜜午睡的策略分享如下:
一、睡前活动
从午餐后到午睡前的半个小时时间里,我们会组织一些相对安静的活动。
1.组织幼儿户外散步
散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带幼儿在园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在草坪、大树下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学小鸟、蝴蝶“轻轻飞”。如遇不适合户外散步的天气,我们会带孩子在幼儿园走廊里走走看看走廊环境的新变化或参观一下其它的班级。
2.组织幼儿安静游戏
午睡前的游戏以安静为原则,如看图书、讲故事或绘画活动,每天我们会请2~3名幼儿轮流给大家讲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
3.睡前如厕
午睡前,我们及时提醒幼儿大小便,以便去除生理上对午睡的干扰。
二、创设积极、温馨的睡眠环境
幼儿室内的空气应保持新鲜流通,新鲜的空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以帮助幼儿进行食物消化,还能安抚幼儿的神经系统,让幼儿的睡眠更舒适。
1.物质环境的创设
首先,我们在幼儿进入寝室前,拉上窗帘,创设容易使幼儿入睡的寝室光线。其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寝室的墙壁上,装饰了充满童趣的 “美丽的星空”、“宝宝睡觉静悄悄”等画面,给幼儿营造一种温馨宁静的睡眠氛围。
2.心理环境的创设
(1)舒缓的轻音乐、摇篮曲。午睡时间到了,我们为幼儿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如莫扎特的《小夜曲》等,这样有利于幼儿安静下来,对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对于难入睡的幼儿,播放摇篮曲,教师坐在他们身边轻轻哼唱,减轻他们的焦虑,让幼儿感受妈妈般的温情,有了安全感、温暖感,幼儿就会很快安静地入睡。
(2)温馨故事。当大部分幼儿已甜甜入睡时,对于那些迟迟不能入睡、甚至产生焦虑的幼儿,我们会播放一些温馨甜美的小故事,听着、听着就会闭上眼睛进入梦乡。
三、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幼儿有序的穿脱衣服、鞋子、叠放衣物的习惯
针对有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利用儿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技能,如穿裤子,用比较形象的儿歌(两个口袋正面放,两列火车钻山洞)来帮助幼儿掌握穿裤子。利用儿歌(关好门,抱抱肩、低低头、弯弯腰),孩子很快就掌握了叠衣服。我们还利用常规活动教会幼儿盖被子等生活技能,并组织幼儿进行比赛,这样做既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2.培养幼儿正确的睡眠姿势
幼儿的睡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俯卧和左侧卧睡眠容易压迫心脏,血液循环受影响。蒙头睡会使幼儿不能舒畅的呼吸到新鲜空气,影响幼儿骨骼的正常生长。我们通过各种故事讲述、常规活动来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睡姿,并结合午睡实际,密切观察,随时纠正幼儿的睡姿。
(1)教师示范正确的睡眠姿势,并向幼儿讲解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2)榜样示范: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看看谁的睡眠的姿势最正确、舒服。用正确姿势睡眠幼儿做榜样引导幼儿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
(3)环境熏陶法:在班级的生活区或寝室,粘贴一些正确的睡眠姿势图片,让幼儿根据正确的睡眠姿势图片规范自己。
四、特别注意的问题
1.午睡巡视
午睡是幼儿意外事故多发的时段,因此,午睡中的巡视及观察指导不可忽视。教师要为每一个蹬被子的幼儿及时盖好棉被,纠正每一个幼儿的错误睡姿。另外,要特别关注身体不适的幼儿,及时观察看有无发烧、鼻塞等;有时,个别幼儿会偷偷拿小东西玩,甚至放入口中、耳中、鼻中,我们需加强巡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杜绝意外事故发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家园配合
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养成,不是短短几天之内就能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培养幼兒良好的午睡习惯,必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的原则,我们应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了解午睡的重要性,提醒家长在家也要给孩子保持和幼儿园一样的正常作息,不要破坏孩子的“生物钟”。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可使幼儿身心终生受益。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让每一个幼儿都能甜蜜午睡、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