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教学设想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研究

2015-01-13 03:47杨文斌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

【摘 要】探求以教学设想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模式在体育课程评价中的可行性和特点。本文通过对目前体育课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得出两方面的缺陷。其一,依据授课时间段内的效果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有失偏颇;其二,忽视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位子和相关的因素。对现有的体育课程提出以教学设想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模式,可以客观科学的对体育课程中的教与学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完善,也有利于学生的体育课程意识强化,在明确体育课的时代性质研究中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设想;课程评价模式;体育课程

1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考核方式,内容都在围绕 一个主题开展,这个主题就是课程评价,所有的教学改革,所有的教学观念更新都以该主题为原则,体育课程也不离其宗。

课程评价之所以在我国教育领域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教学质量综合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学生接受知识的掌握效果和教师的教授效果,教学质量作为一种公认的标准,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是我国教育者研究后希望课程评价能够达到的效果,但是事实上,我国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的课程评价却存在着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

由此可见,课程评价仅以教学质量作为指标是不足以具有说服力的,而且就上述存在的问题而言,即使是得到的结果具有代表性,也不会对教学改革带来多少有益的创新,甚至有可能打击了某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课完全失去兴趣,身体素质整体下滑。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采用以教师的教学设想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模式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价是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构想。

2当前体育课程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

非专业性的体育课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建立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保证体育课功能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我们面临着如何评价体育课程将学生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的统一。评价的标准中包涵着三个层次的理解:学生运动能力与健康状态,社会需求以及评价体系指标选择的关系。

2.1学生运动能力与健康状态中存在问题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健康状态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么?我们认为是不一定的,比如说,学生跳高成绩好,是否代表其运动能力佳?而跑步成绩好,跳高成绩不好,就意味着其运动能力差呢?意味着身体素质差呢?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关系是不存在的,假如一个班级体育课考核,有学生可以在考试中拿到优秀,而有的学生拿到良好,甚至有学生只拿到了及格,那么这样的课程评价的结果是否能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好坏呢?将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以直接的联系进行评价是不合逻辑的,也与事实相违背。

2.2社会需求中存在问题

那么体育课程该采用什么运动尺度来反映与社会的需求关系呢?事实上,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最终是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主的,在过去远古的年代里,体育运动是为了帮助普通劳动者在体力以及运动技能方面有所提高,满足当时低下的劳动力状况,而在当今的社会里,自动化程度日益增高,对人们体力的要求也有所降低,人们的体育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转变,甚至将此作为一种生存的职业,例如职业足球运动员,NBA运动员等,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在运动技能水准方面的评判标准更多的不是基于个体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单一的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2.3评价体系指标选择中存在问题

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在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有计划性的规定,如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每周需要上3个学时的体育课,每个学时40分钟,那么按照16周计算就是48学时,而学生一学年的运动时间最多也就是30多个小时,那么可以说在这30多个小时里对学生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确定体育课程质量是有欠完善考虑的。主要原因有,体育课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兴趣爱好进行一对一的技能教学;学生也存在着运动能力,运动项目喜好方面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这教学的30多个小时以外,有学生会自觉去参加体育运动,而有的学生不会参加,那么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在技能水平方面的掌握程度和速度就会明显有别于不参加运动的学生,因此将教学的结果用这40分钟进行评价有失偏颇,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单凭一个优良,优秀,及格来确定她们为之付出的努力,甚至是这样的字眼也未能完全体现他们的努力时,这种评价成为学生厌恶体育课程的主要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成绩从优秀,优良及格甚至不及格来说,这些等级评价也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在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这些等级结果后面包涵着学生对该项目的喜爱,天赋以及学习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将学生的努力程度与成绩挂钩。因此将课程评价与学生的成绩,教师教学水平挂钩是不合理的;因此,就算是将学生的全部成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也只能说在排除学生的因素后,只对教师教学方面进行课程评价。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不是单纯的等级评定,这种评定是要建立在基础水平相一致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两个对比组具有可比性,在同一个评价基准上。这个评价的基准主要有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而教师方面的教学也存在着教学目标的侧重,这与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有关,同一节课的内容,有的教师有可能偏重于教授体育的竞技技能提高学生的对体育课程的喜爱,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而有些教师则通过教授竞技技能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演变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评价和教授方式的评价。

因此可以说,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在理论上仍然存在着缺陷,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对比基础不同的教与学的人群,势必会带来不确定性的结果。

3以教学设想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模式构成与实施

以教学设想为中心的教师课程评价应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由学生的评定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引导者、设计者。教学的设想和教学的实施这两个基本环节构成,在评价时大概将其可以分为相关联的两个步骤。

3.1以教学质量的完整性为根本的评价

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就要考虑包括“有”、“懂”、“会”、“能”,这 四要素的全面性。对于“有”而言,例如学生从对体育无兴趣到有兴趣,从没有参与锻炼习惯到养成了经常锻炼的习惯等,尽管运动技能水平暂时未达到一定的水平,评价其有兴趣、有习惯等就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对于“懂”而言,学生从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知之甚少,到不断丰富;运动技术学习,从不懂得如何学到明白该如何学等,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从“懂”的角度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十分必要。对于“会”而言,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的不多到会的全面等,都不同程度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掌握学习方法的“会”上,更具有意义。因此,从“会”的角度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也不可或缺。对于“能”而言,学生掌握了什么、提高了哪些,如掌握了技术,提高了基本运动能力,提高了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了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等都是衡量其学习质量的关键要素,为此,“能”的程度的衡量更不可缺少。

教师在衡量教学质量水平时,教学设想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课程教学在年级或班级间不断重复的,因此在教学设想中,教师总是需要考虑如何解决学生在有、懂、会、能的问题。教师在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评价方面所占的权重分配,最好能够有一定的区分,而不是一成不变。因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培养的目标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总的规律应该是,随着年级、学段的升高,有、懂、会、能的比例,有的是从多到少,有的是从少到多不断变化。当教师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假设,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教师的教学设想中自然应该包含着一种对过去教学活动的反省性“问题意识”。而这种反省性“问题意识”往往带来教学方式和步骤的变化,基于问题的解决而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步骤才应该是体育教师在进行教材研究或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那种为了新而新的所谓创新是不足取的。实际上在对运动文化的再解释中同样包含有“问题意识”,只不过运动文化再解释中的“问题意识”是基于对运动文化理解意义上的反省。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发现,在对教师的课程进行评价时,不仅应该考虑对直接显现的教学方式步骤以及学习效果,同时必须结合教师的教学设想。

3.2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展开的评价

教学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和意义所在。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因此,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同时也要看到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教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和学生两大因素外。课程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评价的研究表明,课程所属的学科领域不同,在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上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在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同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进修课得分高于必修课。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评价问卷、评价的组织、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等因索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所以,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一定要全面、客观,要因人、因课程、因课的类型的不同进行具体的分折,要注意分析诊断学生整体、个体存在的学习问题,诊断教师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诊断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学管理部门掌握并采取相应措施,调节教学活动,以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前面的讨论得知,学生学习效果的判定标准应该建立在教学目标达成的关系方面,而不是学生的绝对水平方面。即使学生的绝对水平很高,但是当我们无法让这种高水平与体育教学之间产生化学反应的时候,自然也就无法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好的这种评价。反之,即使学生的绝对水平很低,在课程学习中并未有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这种后果也不是应该由教师来承担的。教师无法在水平的层面上确定每一个学生进步发展的界限,而实际上好的体育课应当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设想、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突破性的可能。因此,学习效果的价值只能定义在它与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上,其价值就在于折射出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在现阶段的实施中是否合理。无论学习效果的好坏,教师都应该从教学目标或是教学方式中得到明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教学设想实际上是通过达到学生的个体需求、社会需求间接的得到反映。由于教学设想是一种理念性的存在,在对其进行评价时是否能够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水平,怎样通过努力让自身水平在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完美是协调。同时,学生自身的水平的评价也应当作为课程评价中的一部分。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的评价结果杜绝一切与荣誉或者升学有关的事情挂钩,可以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教学群体的评定标准;其二,细化学生参加体育课教学的组成,进行部分内容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展开的,同时在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时不会存在弊端。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因材施教同时让学生本人清楚认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在和谐统一,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

4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建议

体育教师在进行一个体育项目的教学时,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教学的计划,包括了教学的方式,切入点,重点难点讲解,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对体育课程评价之前,教师对本节课的理解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理解与认识的程度,教学方式是否合理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都会直接的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而给出结果,而这些所有的结果均来自于教师的教学设想。所谓教学设想应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师对本学科课程的理解;②教师对过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考虑。

教师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不同,那么他的教学设想显然不会与体育课程理解相违背,而教学设想直接关系到具体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实施步骤。教师对构成课程内容的运动文化内涵的再解释是教学设想中与教材研究最核心的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某些问题,当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问题所理解为自身教学方面的问题时,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在教学设想中自然而然就会存在一种反思性的教学意识。而这种反思性的教学意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步骤,基于问题的解决而形成新的教学角色、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才应该是体育教师在进行教材研究或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举动是不足取的。

由此可知,在对此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当结合教师的教学设想与教学理念,而不是仅仅看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语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需要一个全面、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但建立评价体系并非易事,受多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效果因学习的内容和发展的需要而不同。因此,因此对体育课程的评价应该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定位社会定位着手,而本文提出的教学设想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模式,正是基于对体育课程新时期具有新的时代性质的理解而提出的新构想,在认定体育课程性质这一前提下才具有现实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嵘,张建华.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质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7- 130.

[2]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置[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71-73.

[3]高维纬.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的课程结构与体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2(3):58-60

[4]于素梅. 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强化体育课谈起[J]. 体育学刊,2014,21(2):81-85.

[5]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9.

[6]闻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目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

[7]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

[8]张学忠.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3,10(2):12- 15.

[9]廖哲勋.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作者简介:

杨文斌(1982~),男,汉族,宁夏石嘴山人,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专业:体育教育运动专业。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安全防控研究
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综述
论幼儿园男教师在体育课程中的优势
体育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探研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