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大明 刘晓天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多种招生录取方式,“注册入学”是其中重要一种,并有逐渐推广并成为主流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的高职“三风”建设具有较多新的内涵与延伸。该文以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基于“注册入学”学生特质,构建新“三风”关系模型,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的“三风”建设困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注册入学 “三风”建设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65-02
“注册入学”是高职院校在高职生源萎缩背景下采取的一种高职院校自主录取招生办法,分为“普高注册”和“中职注册”两种。“三风”即校风、教风和学风,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注册入学”背景下高职“三风”建设研究成果较少,现有研究较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本文通过广泛深入调研,总结“注册入学”高职生心理特征和规律,构建“注册入学”背景下高职“三风”关系参考模型,分析“三风”建设遇到的困境,提出行之有效解决方案,使优良“三风”作用下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水平有更大提高与突破。
1 概念与研究综述
1.1 “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我国职业教育生源萎缩、高职教育改革有待深入的新时期,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探索高职自主招生模式的重要尝试。以江苏省为例,自2011年起在部分高职院校试行面向高级中学(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注册入学”录取模式。2013年52所院校加入试点,录取考生27196人,2014年试点院校达到58所,其中普高注册试点院校57所,中职注册试点院校46所,计划5年内涵盖所有公办高职院校。
研究表明,“注册入学”有着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缓解生源压力和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等优点,但“注册入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等情况不可避免,有必要对新形势下的“三风”建设进行针对性研究。
1.2 “三风”建设
1.2.1 “三风”内涵
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在漫长历史积淀和教育实践中,经过全体师生在共同目标指引下长期共同努力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特有精神状态与思想作风风尚。校风可通过办学宗旨与成就、教职工工作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等多种形式呈现,是学校全体成员所共同具备的富有特色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
教风是在教师师德、才情和才学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精神状态与工作作风,是教师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学风格与态度、工作作风等的集中表现。教风具备较强导向性,对学生产生直接、重要影响。它既在优良校风指引下升华,又对优良校风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学风即学习风气,是“三风”建设的战略核心。它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思想作风和道德情操在学习上的具体呈现[1]。既是校风和教风的直观表现,又促使校风与教风更具活力与凝聚力。优良学风应包括正确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是“三风”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保证。努力加强“三风”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根本所在,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支撑。
1.2.2 “三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三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对“三风”建设认识不统一,发展思路不够明确;校风疏于规范,实施措施不当,风气不正;教师治学不严谨,教学精力不足,方法缺失,职业行为失范;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学风松懈;对“注册入学”学生关注不够,有针对性激励措施较少等。
2 高职“三风”关系模型
校风、教风、学风,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高职院校求生存、促发展、创品牌、树形象的基础。其中,学风是基础,教风是关键,校风是主导因素。教风影响学风的形成,校风促进教风和学风发展,教风和学风形成校风。校风的主导地位赋予教风和学风以精神内涵,受到教风和学风直接影响与制约。教风是校风行为化的延伸和展现,是影响和营造学风的重要手段。学风是校风的终极体现,受到校风理念的感召和教风行为化的推动[2]。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风”关系基本模型。(见图1)
3 “三风”建设困境与突破之策
“注册入学”对高职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三风”建设困难多,原因复杂,但根本上,这些问题都是在学校自身发展和“三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在注册入学普遍存在情况下,其消极影响不容低估。本文的研究对象“注册入学”高职生,具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成绩较差、自信心较弱、能动性缺失等特质[3],对这些特质作用下的高职“三风”建设主要困境进行分析研究,非常必要。
3.1 重新审视新背景下“三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高度,讲究实效
重新审视“注册入学”新背景下“三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考虑注册入学学生特质,采取有效措施,将“三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与实践相结合,将“三风”建设落到实处,讲究实效,并使之成为检验“三风”建设成效唯一标准。
培育优良“三风”体系,是高职持久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经。(1)从观念上重视审视新形势下“三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开拓思路,大胆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将“三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2)加强党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发挥各级领导导向性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普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三风”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3.2 针对“注册入学”学生特质,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有效促进教风建设
当前教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教师职业素养不够,自律能力较差;教学业务水平较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很好契合“注册入学”学生特质;受经济利益诱惑,更多关注教学之外的事业,教学精力投入不够;教学督查范围不广,力度不够等。
新形势下的教风建设,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做较大改善,甚至革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无可争辩,不可动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与师德教育,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建立建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与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挂钩。(2)注重知识延伸与拓展。“注册入学”学生基础不一、学习能力不一,实际教学中,需要兼顾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作更多延伸和拓展,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3)精选重、难点知识,精讲多练。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注册入学”学生特质,遴选知识点,采用精讲多练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与社会接轨。(4)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讲解为主、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主等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使用有较大难度,更多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与手段、工厂式学习流程、虚拟案例等教学策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利用有限时间传授更多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正迁移的产生。(5)进一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建全教风与学风的互促机制。(6)强化教学常规督查,根本保证“注册入学”后的教学质量。
3.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培养积极品质,有效推进学风建设
当前高职学风建设主要存在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抗压能力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广泛受到社会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自制力较差;心理障碍、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群体数量增多,生源复杂;存在较大心理与经济压力和差异;学习生活缺乏信心,自卑感普遍存在;参与学风建设内在需求较弱等问题。
对于“注册入学”背景下的学风建设,我们给出的建议是:(1)积极引导,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注册入学”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全方位改革,在增强课程附着力上下功夫,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将学生精力与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2)强化卓越师德、师风和教风的引领作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意识,调动学生能动性与积极性。(3)重视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建设者与利益者,是学风建设主体,对其加强教育,发挥其能动性与创造力,促进优良学风形成。(4)开展积极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和学习品质。(5)构建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营造学术氛围,整合活力,创新校园文化,营造优良校风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校风建设重视不够,误认为其是短期行为。而事实上,校风建设是长期坚持不懈、一点一滴培育积累起来的,若不能及时强化与凝练,优良风气将逐渐淡薄,直至泯灭。随着学生主体的更迭,需及时向校风注入新内涵,赋予其新时代风貌,使优良校风、学风和传统,在学生中能够不断传承与弘扬。“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不可一蹴而就。
加强校风建设,我们的建议是:(1)积极营造氛围,创新校园文化。调查显示,“注册入学”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关注度优于普通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其有非常重要影响。不断创新和拓展校园文化领域,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塑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营造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加强学术交流,重视校本特色文化研究与升华,用先进文化培育人,用校园精神激励人,构建整体特色育人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提倡校园文化的多样化与包容性,确保“三风”建设良性互动。(2)关注“注册入学”学生思想动态,调动其参与校风建设积极性,向校风体系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3)发挥校风的主导作用,以积极向上的优良理念感召教风和学风,建立良性循环。
4 结语
优良“三风”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升华。在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三风”建设有着特殊意义和需求。现阶段高职院校招生除了注册外,还有普高、专本直通、单招等,生源越来越复杂,“三风”建设研究难度也越来越大,后续研究将向“三风”建设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拓展。总之,复杂生源背景下的“三风”建设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昌勋.关于高职院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长青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6.
[2] 李世清,王丽丽.高职院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探析[J].高职教育,2012(12):90-91.
[3] 顾大明,朱玲玲.基于高职生学习动机特点和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研究[J],2014(5):131-132.
[4] 刘东.论教风、学风、校风和校训[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