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婷 吴玲玲 赵建夫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是高等教育顺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增强其竞争力的要求。文章基于此,从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措施及学生的反响及思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98-02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通识类课程授课方式及效果的冲击不容忽视,互联网高速发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当手机一按知识即来的时刻,老师如何站稳讲台且使学生有收益是一个挑战。书本的内容学生可轻易从网上得到答案,过去填鸭式教育已被彻底颠覆。如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如何使现在的授课仍然能使学生有所得,是现有教学过程中亟需思考和改革的内容。自2011年春季以来,我们在同济大学开展了《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互动式实践教学的探索,以下分别就课程实践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思考与体会。
一、实践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课程的参与程度直接标志着课程的效果。目前的课程大多以老师在讲台上讲授课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老师的授课任务重,且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及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从课堂上的收获有限,导致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措施
1.学生自主选题,分组演讲和讨论
《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通识课程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的环境类普适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期其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贯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课程从水、大气、固体、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几个专题向学生进行介绍。原来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授各专题的知识,遇到的问题是这些知识比较老套,无需老师讲解演绎,学生均可获得。因此,提出学生自主分组选题,搜集资料整理文档并演讲讨论。将原来老师讲解的内容分给学生。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老师长篇阔论地讲述,学生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搜集资料的能力、整理提炼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课堂的主动性及自信心,学生为主体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 互动式随堂练习系统的使用
为了改变期末考试一统分数的客观局限,增加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占分比重,在课堂上选用了互动式随堂练习系统。该系统可随课程进度安排测试练习,师生均可及时考查课堂讲述内容的掌握情况。互动模式增加了趣味性,调整了上课的节奏,使学生能从沉闷不变的课堂节奏中找到兴奋点。同时,互动式随堂练习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突击压力,加强了过程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学习的积累。
3. 实践环节的穿插
根据《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专题,设计了三次实践环节,结合课堂教学专题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实践中获取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手的体验。针对水污染专题,安排了同济大学三好坞水样采集和水质检测等实践。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走进环境实验室,了解跟自己身边相关的水污染的问题,巩固了课堂学习知识。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废旧电池调研报告,并在学校、地铁及小区进行现场调研,让学生掌握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认同性,切身体会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的重要性。针对大气污染专题,结合现在公众关注的PM2.5的现状,组织学生在校园、道路边及建筑室内开展PM2.5的检测实践,让学生对于公众关注度高的大气污染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穿插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其灵活性和专题性得到加强,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互联网络的应用
让互联网走进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尝试点。从大气污染专题入手,针对雾霾话题,让学生随堂搜索网上信息,及时归纳观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选择一个角度当场讲解、交流。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被调动起来,手、脑、口同时运转,收集资料分享、综合交流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即时口头表达也充分锻炼了学生快速获得信息并归纳凝炼信息的能力,应对了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三、 思考
从课堂沟通及评教网页上学生的留言信息可以看到,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给予了赞同和认可,认为互联网搜索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上课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学生的反馈直接指示了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方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教师在交流互动中的引导作用也得以体现,沟通成为老师和学生的桥梁。互动式教学是手段,最終要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目标,将老师由授课的角色改变成"导演"的角色,通过安排剧情,让学生根据"剧情"要求主动展现"表演"才能。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才可能更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及各项资源。
参考文献
[1]蔡仕鹏. 关于大学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1(30):19-20.
[2]程露. 刍议大学互动性课堂的发展[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14.
[3]叶子,庞丽娟. 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 教育研究,2001(4).
[4]陈雅茜, 刘韬,方诗虹. 浅析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2014,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