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纯宝
摘要: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显突出。因此,怎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水平,已成为语文老师所关心的问题。该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提出一些看法:教学活动是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事实证明,课堂有效提问对于高效课堂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57-01
教学活动是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事实证明,课堂有效提问对于高效课堂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导"与"解惑"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有效提问来实现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把握学生主体是有效提问的前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等为中心。因此,学生主体是有效提问的前提。
把握学生主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即教师要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需知道什么或急于了解什么,即其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特征、反应能力等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教师在学生不知道又急于想知道某事,或已知某一问题但又急于进一步探索解决的心理状态下,给他传授知识,提出问题,最易于得到学生激烈的有效的响应。这种求知欲与探求兴趣,正是其学习积极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认知不断完善、发展,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甚多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握学生主体其次是教师还要主动寻找与学生思维的契合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容易与学生脱离距离,出现教师问而学生不答或无话可答的被动局面,这样的提问肯定是无效的。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建立在长期了解、熟悉学生的前提下,能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言谈口语中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选准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然后巧妙设问,一定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优化课堂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2.1 创设情境,激疑成趣。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我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然后我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2.2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思维在进行,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中,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产生认知的冲突,很自然地认真研读课文。接着教者再因势利导学生"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有效地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2.3 曲直相间,引人入胜。古人云"为人贵直,为文贵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问,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跳一跳"后摘到树上的果实。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是"曲问"的专家,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愚公九十几岁?""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两个很生活化的问题,很简单地就解决了"且""孀""遗"的意思。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难动力是兴趣,而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磨棒,通过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重点,曲文也需直问。比如教《故乡》一文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须直问:(1)鲁迅先生所指的"路"除了"地上的路"之外,还指什么路?(2)这"路"和"希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这样直问,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2.4 立足目标,连环跟进。有效地课堂教学,其立足点在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也应建立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些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求热闹,在课堂提问上求新、求变,求异却远离教学目标,牵强附会,无中生有,而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是"瞎子戴眼镜"。
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关键于教师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重点是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有效提问,也应立足教学目标,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连环跟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螺旋提升。如教《最后一课》,学生对文中韩麦尔先生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很容易掌握,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也很感兴趣,但对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就很难把握了。教师可以这样设问:(1)小弗郎士一开始是一个怎样的人?(2)在整堂课中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这些变化跟哪一件事、哪一个人有关?(4)从中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一串问题的讨论,既让学生了解了本文的主题,也易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这样达到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水到渠成了。
3.教会学生质疑是有效提问的目的
"学者先要会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外界事物好奇,富于探索精神,在遇到问题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激发强烈的自学愿望,从而积极地投入学习。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作出反应,没能很好地调动自己的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只是随着教师思维方式而迁移,缺乏发现性、创造性和发散性。因此,教会学生学会质疑是有效提问的最终目的。
教会学生质疑,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的信心。一开始学生总是不大敢问,主要是怕老师批评、同学耻笑。因此,教师有必要做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者偏难,或者与本课无关时,切勿批评。当这个学生受到其它学生的嘲笑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引导。只有教师不断地肯定和鼓励,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时时质疑的好习惯。
教会学生质疑其次要"放权"。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权利,要给学生"自己说话"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从而获得自我满足,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喜悦。
总之,"学贵有疑",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有效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在不断的怀疑、求知中获取新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