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日臻完美

2015-01-13 05:23王敏红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语文

王敏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形容人应该文雅有礼貌,只有具有这样的品质,才能称君子。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美感教育和君子人格的形成。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大多文质兼美。我们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思考人生的苦乐、生活的美丑和社会的善恶。阅读中,我们的心灵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鸿沟,沟通物质和精神的领域,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以此改善自身的存在状态与精神品格。一个人在小学阶段读了什么书,又是怎么读的,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他的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家园安顿灵魂”,让学生成为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带上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的终极追求。

一、在品鉴中充盈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主要是指感受和鉴赏文学艺术中的美。小学课本里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饱蘸心血、泪水写成的名篇,其间凝聚着作者深沉的感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思想简单,往往难以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搭建合适的阅读场,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鉴语言,关注文本的语象和语义,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文中精言妙语、情韵深藏的句子,应让学生仔细揣摩、品味,如若学生徜徉在艺术的美感里,获得一种审美的体验,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默默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当代散文家梁衡先生的作品,入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全文以“美丽”为主线,表现居里夫人的高尚人格。教师可以这样引领:(1)“美丽”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2)是什么使居里夫人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3)居里夫人在社会上的尴尬处境——丈夫早逝,容颜消退,也是美丽吗?以上三个问题关注的是语象,“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废弃的破棚子”“烟熏火燎”“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这些问题关注的是语义。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解码字词、理解段篇等语言文字的阅读,通过对文学形象和语言文字的深层品鉴,探究文本的精髓,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在对话中感受心灵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阅读是读者从自身视野出发选择与文本对话,无论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还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以“对话”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论中提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对话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阅读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关注对话,做好“首席对话师”。

1.读者与文本对话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最基本的途径。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读中我们将汉字转化思想,向文本质疑叩问,在读中文本向读者传情达意。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要仅停留在用“口”上,还要用“心”,让学生把自己沉入文本构建的意境中去,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首次辨认语言符号到深层咀嚼文本的伏笔照应、篇末点题等。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用读、背、说、写等多种阅读方式与文本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读者产生的疑问得到文本的解答,所获得的感受也得到文本的强化。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每一次阅读,读者的认知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结果。

2.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把作者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记录下来就是文本,读者在阅读时面对的不仅是文本而是作者,是作者借助文本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是“情动而辞发”,是“披文以入情”。感悟过程,作者不会亲临现场,但他借助文字的“魅力”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读一本好书,就如同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由于认知结构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读者在与作者对话过程中,往往不能产生共鸣,甚至理解“略有偏差”,这就是读者重新建构与作者认知的不一致性。如《风筝》是贾平凹先生的大作,作品充满乡村风情,初读作品,读者似乎打开了风尘已久的记忆,回到了自己的烂漫童年。文章明线:做风筝—放风筝—失风筝—找风筝,可简洁的文字后却藏着复杂和忧伤的情感。贾平凹先生创作本义不是写童年“幸福”,而是在诠释一种生命现象:大家都在编织人生的希望和梦想“幸福鸟”,“幸福鸟”是什么样并不知道,那是对人生的彷徨,“幸福鸟”断线,这是作者对飘忽不定的人生命运难以预测的痛苦体验,“幸福鸟”落在“水磨坊”,这特定的背景交织着厚重与落后。文章意蕴深厚,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将文本定位为“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喜悦,风筝不见时的难过”,显然是对作品的肤浅理解。“水本无华,相荡乃盛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所以,师生在阅读名家大作时只有站在作者的高度把握教材,才能“盛涟漪”“生灵光”,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架起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多重对话中感受生命的本真,感受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3.读者与自我的对话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教师在和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本的世界里捕获生命的意义,让学生精神得以健康发育,所以阅读就是“读自我”,通过阅读改变人生,实现从“旧我”到“新我”的一次飞越。在自我对话的阅读过程中,每一位读者都在“肯定自己”“否定自己”,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对话中判断取舍,促使“新我”不断生成。如阅读《掌声》时自问自己怎么对待身有残疾的人的;读《和时间赛跑》时,反思自己是否惜时如金了。对话自我,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向着人生的至美境界行进。

三、在诵读中洋溢生命激情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唤醒和点燃。语文教材有特定的人文内涵与审美视角,能够担负起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时代重任。教学中,以诵读代替“传经布道”的,以激情唤醒“对亲情的渴望”“对于人类的同情”。《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紧紧围绕“匆匆”二字,作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中有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有节奏跳跃的设问句,整句与散句自然天成,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问题“时光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进行范读、领读、诵读,整体感悟文本主题“热爱生命,珍惜时间”。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的语言都是充满“诗意”与“美”的,过多地讲解只会破坏灵性和肢解诗意,而激情诵读却激励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亲人。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在,也是人类精神的核心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优秀诗文,1~6年级以诗歌散文为主,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激发情感。

语文能记录和传承人类经验和情感,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语文教学不仅体现在学习各种语言方式和技巧,更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是2011版新课标的要求。作为人类文化文明的载体,语文更是“心学”。教师是课本和学生心灵共振的传递者,教师只有拥有一颗仁爱悲悯的心灵,才能达到教育的至境。通过品鉴、诵读,让语文课堂洋溢生命激情和充盈幸福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陶冶和美化,让学生在和文本的深情凝视中日臻完美。我们坚信,“这些受过文字柔和的触摸,经过文学之美熏陶的灵魂,是不容易在日后的世俗生活里变得庸俗与冷酷的”。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