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旅游定位及优化路径

2015-01-13 10:20夏明珠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目的地

夏明珠

(合肥市委党校 信息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

旅游业是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当前,旅游消费进入以国民大众消费为主的大众化旅游初级阶段,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面转移到以老百姓的消费为基础,旅游产业进入到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技术变革驱动的转型新时期。在新形势下,旅游目的地建设影响因素很多。白凯认为色彩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的重要外显形式与构成,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色彩基调与建筑、旅游吸引物、人际影响、差异性文化感知、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人文与自然环境、游客的个人偏好和旅游情绪。[1]周晓丽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化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关键手段。[2]王京传、李天元认为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品牌要素。[3]周扬认为高速铁路开通为沿线旅游目的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考验,区域协同发展对高铁沿线目的地的发展意义重大。[4]唐秀媛认为网络的普及正在对旅游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在线旅游业务活动的中流砥柱,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能否有效迎合游客需求,成为其成败的关键。[5]李荣树则认为旅游动机是旅游目的地选取、旅游消费等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6]潜在游客正是在强烈旅游动机驱使下前往旅游目的地旅游。实现潜在游客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的现实游客。[7]在笔者看来,旅游目的地城市不仅要满足这些因素,还能迎合游客的差异需求,游览舒适度指数高,这也是经济形态和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结果。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目的地,赋予了合肥新的旅游定位。

一、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为把旅游业培育成合肥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肥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合肥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接待量、入境游客接待量居全省位于前列,在全省的首位度不断提升,对全省旅游的链接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2014 年,合肥实现旅游总收入791 亿元,接待国内游客6534 万人次,合肥首登福布斯中国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榜。

(一)旅游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合肥旅游业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2012 年合肥市接待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总收入比2011 年增长12.95%、20.2%、11.9%、20.1%,2013 年这四个指标比上年增长 3.8%、11%、6.4%、14.8%,2014 年四个指标继续上涨,较上年增长3.0%、9.8%、12.8%、55.4%。

表1 合肥市旅游数据业主要数据指标

(二)旅游产业逐步壮大

合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市拥有旅游经营单位2000 多家。其中,旅行社230 家(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国际旅行社2 家,跻身全国百强旅行社2 家),旅游住宿设施4878 家,其中非星级住宿单位4799 家,星级旅游饭店79 家(其中五星级酒店7 家,四星级酒店20 家,三星级酒店34 家,二星级酒店17 家);旅游景区景点47 家(其中4A 景区16 家,3A 景区16 家,2A 景区15 家),旅游车船公司3 家,高中等旅游院校(系)10 多所,星级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120 多家,全国农业旅游点3 家,旅游集团3家(省旅游集团、瑞景商旅、海恒集团),[8]还有旅游购物企业,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线路互通、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为打造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和幸福家园奠定坚实基础。

(三)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

坚持旅游与文化、体育、宣传的深度融合,与旅游企业的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媒体采访推介会,组织节庆会展体育活动,塑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形象,提升合肥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兴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协作。实现无缝对接,打造合肥旅游经济圈;合淮旅游一体化加速推进;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与国内30 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扩大开放,13 家旅行社开展了出入境旅游业务,5 家境内外知名酒店集团来合肥经营管理,香港元一集团、浙江横店集团等大集团、大企业陆续来合肥投资旅游产业。泰国、韩国等包机,上海、太原等地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

(四)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 年,合肥市旅游业占全市GDP比重为8.22%,首次超过8%。此后几年,合肥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 的比重一直在9%以上,标志着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具体数据见表2),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产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30 多万人,已成为全市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重要行业之一。与此同时,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已然成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优势产业。

表2 合肥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 的比重

(五)旅游竞争力日益增强

合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制定《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渡江战役纪念馆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国家级纪念馆;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刘铭传故居成为安徽省唯一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滨湖湿地公园、长临河古镇、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世博安徽馆、安徽省博物院、开福寺等一大批景点对外开放,安徽名人馆、美术馆已经建成即将开放,极大提升了旅游竞争力、辐射力。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以巢湖为轴心的环巢湖国家级休闲旅游区相继开放,滁河干渠沿线生态休闲旅游迅速发展,科学岛、中科大、科技馆等地的研学旅游蓬勃兴起,大圩、三岗、紫蓬山等地的农家乐旅游快速崛起,小井庄等地的红色旅游景点逐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二、合肥与南京、杭州旅游业比较分析

合肥的旅游业发展纵向看进步明显,但横向看,与同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南京、杭州相比较,差距很大。将合肥定位建设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目的地,打造以巢湖为依托,以环巢湖旅游带为核心,以滨湖商务文化旅游区、半岛国际慢城旅游区、温泉养生旅游区、三河古镇文化旅游区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相关问题却制约着合肥旅游业整体向“高、精、尖”水平迈进。

(一)旅游项目缺支点

南京、杭州积极打造以旅游综合体为主的重大旅游项目,开展“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深度游,实现了“观光经济”到“休闲经济”的转变。合肥市旅游产品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缺少“重量级”项目支撑,没有很好地进行打磨策划,没能形成带动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拳头产品,此外,产品结构单一,目前仍以单一观光型为主,度假产品、专项产品、复合产品还不多。因此合肥旅游在国内外影响力不高。

(二)旅游产品没亮点

南京、杭州旅游特色鲜明,看点、亮点多。此外,城市里的特色街区,旅游购物街、文化商业街、旅游休闲街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在合肥,旅游尚停留在较浅层次的观光方面,对旅游产品的后续开发和深度挖掘做得不够,这样就与南京、杭州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全面化、细分化的特点相距甚远。而且有些旅游区的纪念品不注重文化内涵,导致旅游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南京、杭州很重视创造品牌效应,打出“古都牌”、“西湖牌”等,与文化融合,形成了超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品牌和拳头产品。合肥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大分布、小集中的优良布局,而且其中许多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终因开发力度不够或没有文化内涵也没能形成品牌化效应。

(三)市场占有率不均

与南京、杭州相比,2013 年合肥的旅游总收入分别相当于南京、杭州的38.5%、32.7%,国内旅游人数分别相当于南京、杭州的68.6%、63.2%,入境旅游者分别相当于南京、杭州的75.1%、12.3%。差距明显(具体数据见表3)。合肥游客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国内游客多、入境游客少,普通游客多、高端游客少,省内游客多、省外游客少。

表3 2013 年合肥市与南京、杭州主要旅游数据比较单位:亿元,万人次

(四)旅游形象不鲜明

南京将“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特色品牌,特色非常鲜明,很容易被大家接受、记住和传播,而且多年来事实上已经形成品牌影响力。杭州以其独特的休闲氛围、文化内涵、精致山水而被誉为“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天堂”杭州每年吸引数以千万计的海内外游客。而合肥从“具有园林特色的科教、文化旅游名城”,“包公故里滨湖名城”、“美丽合肥休闲都市”、“包公桑梓地 滨湖生态城 黄山北大门”,到“三国故地 包公故里 淮军摇篮 科教基地 滨湖新城”,多年来旅游形象定位并不明确且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没能在全国形成广召力。

(五)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薄弱

在南京,酒店接待资源丰富,4 星级以上标准的酒店超过100 家,青奥会的举办引发大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城市交通、住宿、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青奥会还带来各国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催化相关旅游人才培训,提高了人才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旅游服务系统全面升级。作为50 个重点旅游城市的杭州,2014 年星级酒店为198 家,旅游基础设施设备、旅游服务领先于全国。合肥市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近年来日趋完善,但住宿条件和大众旅游的消费观念还不相适应,旅游人才、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交通标示还不到位,景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设施还很紧张,人文旅游的优势不凸显。

三、立足新定位发展合肥旅游的优化路径

合肥旅游正面临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机遇,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以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先发城市为标杆,坚定跨越发展信心,充分发挥其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目的地。

(一)争取资金支持,推进项目建设

体量大、带动力强的综合性大项目是拉动资源开发、提升旅游档次、增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合肥着力推进正在建设的万达文旅城、半汤和汤池旅游度假区、森波拉文化旅游城、汤池温泉与体育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还需要积极谋划和超前储备一批特色旅游项目。一是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支持。2014 年8 月21 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在此次《意见》中,设定了很多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合肥市应加强对接,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二是设立合肥市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旨在进一步改善旅游企业投融资环境,支持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前景、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旅游业项目开发和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基金的管理模式、扶持方式、基金投入等运作模式可以依据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 +3 +5”政策体系规定实施。首批可推荐10 个左右的重点旅游企业(项目),由基金管理人进行尽职调查,择优给予有偿低息资金支持。对市场前景好、偿还能力强的项目,基金管理人及时提供增信服务和跟进贷款等配套支持。三是加强旅游融资平台建设。建议组建旅游投资公司或文旅集团,作为全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投融资和运营平台,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票据融资等多种方式募集资金;承担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拓展开发;承担重大文化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探索国有文化与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推进文化旅游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二)区域合作创新,建设旅游亮点

一是接轨长三角,提升国际知名度。合肥旅游休闲接轨长三角城市,将可借船出海,加速其国际化。加快国际游客对合肥的认知,并尽快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合肥的国家级环巢湖生态旅游区、淮军文化等旅游资源,与上海的都市文化、南京的古都文化,与杭州山水文化形成优势互补,旅游产品共同促销,更易于为国际市场接受并获得竞争优势,使合肥旅游休闲尽快进入中国国际旅游一流线路。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航线多,口子大,是合肥近、中期旅游休闲国际化的重要依托。二是建设环巢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铁还需自身硬,机遇虽重要,但也还要有能拿得出的旅游产品。城市生态旅游作为生态城市的一种可持续管理方式,开始受到学界和决策者的关注。[9]合肥应争取国家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契机,将巢湖流域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纳入规划,实现巢湖“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和“生态旅游健康发展”。把握生态旅游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强巢湖流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合肥旅游的亮点。

(三)研发旅游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分类,推出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消费阶层的旅游线路,结合当地的节庆和特色娱乐活动适当增加游客参与性活动,必然会增强客人对旅游经历的美好感受。[10]一是创新发展康体旅游。以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院等各类特色医疗服务资源为基础,依托雄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结合汤池、半汤温泉等地热资源和广袤的巢湖风景区为基础,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休闲养生等一批特色康体旅游产品。二是做大做强乡村旅游。金霞认为,农旅产业耦合是未来旅游产业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11]依托区位优势,充分挖掘三河、长临河等古镇古村特色资源,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要丰富活动的内容,开发一些有特色,参与性强的一些体验式农事活动产品,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12]三是有序发展入境旅游。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城市旅游合作。旅游业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具有先联先通的独特优势,应当主动作为,先动先行,努力实现“互联互通,旅游先通”。特别是抓住合肥新桥4E 级机场及境外航线的开通,加大旅游开放力度,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力争成为72 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四是积极开展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和智慧旅游。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高度融合性、强大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四)联动发展交流,树立品牌形象

一是强化联动发展。以合肥与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实现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依托苏浙皖沪高铁网络,加快推进高铁站点旅游咨询、集散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强长三角旅游合作发展,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和国际滨湖旅游目的地。同时,以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为基础,加强与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着力打造旅游城市品牌形象。二是加强营销推广。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品牌建设为基础,统筹整合全市旅游宣传资源,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加大营销推广,树立合肥旅游品牌形象。三是加大深度开发。围绕环巢湖旅游带建设,策划开发高水准“巢湖传奇”水上实景演出、水上运动比赛等项目;利用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开发研学旅游线路。通过特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全方位塑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旅游品牌形象,持续增强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推行标准化,完善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创建工作。坚持交通优先,构建内通外畅的立体交通格局。新增加密新桥机场国际国内航线航班,加强合肥综合铁路枢纽建设,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改善城市内部交通,加快环巢湖旅游大道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和拓宽改造景点至环巢湖旅游大道连接线,开通合肥市区内旅游景点互通免费旅游直通车,增强景区可进入性。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将通往旅游景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统一规划建设,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实施旅游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码头、观景平台和旅游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铁南站旅游咨询中心,规划建设环巢湖自驾营地、旅游驿站,开通环巢湖旅游观光巴士。

[1]白凯. 旅华美国游客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研究[J]. 地理学报,2012,(4):557-573.

[2]周晓丽.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初探[J]. 宜春学院学报,2013,(1):50-53.

[3]王京传,李天元. 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研究——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43-51.

[4]周杨. 高速铁路沿线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经济管理,2013,(3):119-129.

[5]唐秀媛. 基于游客需求的湖南省旅游目的地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15):63-65.

[6]李容树. 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构建[J]. 沈阳大学学报,2015,(1):62-65.

[7]路科. 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 旅游学刊,2006,(3):62-65.

[8]合肥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情况(内部资料).

[9]CHAN J T.Values of Ecotourism in an Urban Setting:Hong Kong[EB/OL].[2011-11-20].http:∥www.ifpra2010.Lcsd.gov.hk/ download/ paper.

[10]周寒琼. 杭沪苏旅游目的地形象比较研究——以韩国旅游者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6):19-22.

[11]金霞. 旅游产业转型机制与趋势——一个基于中国休假制度改革的案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09,(11):178-182.

[12]单浩杰. 呼和浩特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的实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5):203-208.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目的地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送你一盆小多肉
动物可笑堂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