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蓉
摘 要:2014年在中国重庆召开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研究了新建本科地方院校转型为职业院校的必然趋势,聚焦讨论了学术评价体制的重建、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慕课为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四大论题,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厘清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质量提升;高校转型;学术评价体制
2014年5月14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质量提升国际论坛在中国重庆市西南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西南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主办,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和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唐纳德·赫勒(Donald Heller)教授和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马丁·豪厄尔(Martin Howell)教授、西佐治亚大学曹力教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邹渝教授等出席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兼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王牧华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致辞。参加此次盛会的来宾除了西南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师生等,还有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博士生和本科生团队、华盛顿大学的若干名学生。此次论坛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主会场的专家主旨发言;二是分会场的专题学术研讨,包括圆桌专题会议和研究生论坛。论坛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围绕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热点事件展开热烈讨论,主要有慕课(MOOC)的冲击、高校的转型发展、学术评价体制的重建和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
一、思想交锋
(一)MOOC的冲击
参会代表就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一——“MOOC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研讨。
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现今正席卷全球。作为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产物,MOOC不仅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者带来了冲击,同时也使高等教育的运行体制和模式受到了影响。
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MOOC采用的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豪厄尔教授指出,MOOC在其所在大学的运行特点主要有:一是全程网络学习方式,二是以“短视频与交互式练习”为基本教学单位的知识组织模式,三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四是基于大数据的对象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服务,五是学生使用共享资源,六是学生学习的地理位置的多样性。
在这一浪潮下,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面临重新定位的压力。MOOC提供一流的课程资源,并以低廉或免费的方式向所有学习者开放,大学原有的定位格局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MOOC将对现有高等教育造成何种影响?中美的参会代表和小组成员从机遇与挑战两方面展开了讨论。机遇表现为MOOC能够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资源、汇聚教学内容、革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强化自主学习、增加校企合作的协同性。挑战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结构给MOOC的发展带来阻力;二是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缺乏长期积累的优质课程资源;三是MOOC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明;四是学分证书没有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五是考试诚信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
面对新生的MOOC,我们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事物、新挑战,还要更新已有观念。MOOC有可能正是促使当今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催化剂。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MOOC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我国开办远程教育历史悠久,网络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开设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国在汲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行列。
(二)高校的转型发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邹渝教授在《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探索》的报告中,以国内当前热点话题之一——“5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院校”的实事新闻为依据,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个案,分析了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必由之路的原因。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紧跟时代的发展浪潮,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历经教育培训、改制本科、转型发展三个阶段。通过三次转型发展,学院从一所成人高等院校发展为普通本科院校,再跃升为新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一转型背景下,从1999年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增公办本科院校233所,其中,师专升格的有116所,成人高校改制的有16所。成人高校中绝大部分以举办师范教育为主,在具有师范背景的新建公办本科院校中所占比例超过了50%。师范背景院校的比例过大使得院校的发展受到挤压,发展的瓶颈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空间缩小、专业设置趋同、产教融合薄弱,这些都会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此背景下,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协调发展,并探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转型为一所新型的本科师范院校,其创新之处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是调整办学定位,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即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错位发展。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做大做强非师范教育;服务社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集中面向教育、商贸、信息、文化和健康五大服务领域,提供一线岗位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
其次是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等引领各专业转型。例如,学校将传统的史地系调整为旅游与服务管理系,中文系调整为包含汉语言文学与传媒等专业的文学与传媒系,使其成为一所应用型技术大学。学生在一、二年级修完相关基础理论课程后,第三年按照方向设置进行岗位实地学习,并将实训课程纳入课程量,占总课程量的40%~60%。通过学以致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学校集中构建教师教育、工商管理、信息技术、文化艺术、药品食品五大专业,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赫勒对此报告作了回应。他充分肯定了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为职业院校的现实意义,并对中美两国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比较。赫勒以实例证明了美国联邦教育部一直以来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从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颁布以来,职业教育就成为美国教育的重点,并帮助美国应对了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挑战和压力。2012年颁布的《投资美国的未来——一个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化的蓝图》呼吁大学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办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职业生涯相结合。2014年2月,美国联邦教育部把职业与成人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VAE)更名为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Career, Technical and Adult Education,OCTAE),这说明美国教育在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趋近。中国与美国都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并开始将其提上国家日程,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目前国内国际的必然趋势。
(三)学术评价体制的重建
学术研究是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之一。当前,一些高校比较看重学术声誉,在教师评职称、定岗定位等政策上更倾向于以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标准。为了尽快实现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学术科研中。即便如此,目前在学术评价体制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教授从教育研究的跨学科视野与扎根理念出发,探究了中国高校学术评价体制重建与理念创新的问题。他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学术评价体制中存在着六大误区:重学科专业方向,轻个性特色领域;重资料翻译与编译,轻本体开发与创作;重室内思辨演绎加工,轻室外临床田野取证;重“形而上”的复杂性哲理,轻“形而下”的指导性范式;重小项目学术成果个体性独撰,轻重大项目团体性攻关;重教育学话语体系的自圆其说,轻跨学科多维视角的交叉创新。
学术评价体制的误区并不是学术本身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不科学的学术理念和对学术研究的本质认识不到位而引起的。改变学术评价体制的现状应从改变高校教师对科研的理念开始。朱德全教授提倡从以下三个维度更新理念,开拓视野:一是境界向上,眼睛向下,思想要顶天,行动要立足;二是理论先导,行为跟进,教育学要走在教育的前面;三是视角在外,目标在内,教育学应跳出教育看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应用,故而学术科研的最终指向应是服务社会,即教育学为教育服务、国际化为本土化服务、科研为教研服务、实证数据为学术话语服务、上位概念为下位概念服务、前沿问题为现实问题服务。因此,高校应重新思考教师的学术评价体制,使教师转变学术研究理念,不是为职称而科研,而是为学术繁荣、社会发展而科研,进而促进学术良性发展的教师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形成。
(四)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
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伶俐教授使用云计算与大数据对高等教育质量指数进行构建,采用理论、方法、技术、统计、制度五方面的逻辑架构来表征高等教育指数构建的意义。具体而言,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理论依据,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借鉴云发展指数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指数,编制高等教育质量指数量表,包括人才质量指数、知识创新指数、社会服务指数,再通过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筛选出根本质量中的5项分类指数和12项代表指标。5项分类指数分别是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功能指数、效益指数和主观指数。12项代表指标是指在校学生总数、财物投入总数(或占GDP比值)、各级各类大学比率、各专业比率、素质知识技能成绩、学业就业率、国内发表关键词查新率与级别的乘积、国际发表关键词查新率与级别的乘积、社会服务项(含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社会满意度和师生幸福感。不过,由于没有制度保障,数据被一些单位和个人据为己有。数据的封闭大大缩小了分析、预测和决策的可靠性和价值,因此当前亟需完善制度,构建大数据研发和流通的政策支持系统,使数据资源共享。信息科学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最新进展为各级政府和大学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加快了高校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建设的步伐。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高等教育质量指数乃至教育质量指数的编制运用,也是对信息化教育带来根本性变革最现实、最深刻的诠释。
西佐治亚大学曹力教授对此报告作了回应。他运用自己在2014年4月4日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举办的年度国际会议上的团队研究成果,提出了高等教育建模与测量的理论和方法论,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高等教育质量指数运用的现状,并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
二、主题:改革与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学界共识。这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有两个原因。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50、60年代率先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步入了大众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扩张型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二是在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法充分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有明显差距,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提升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高质量的人才,这与高等教育中高水平人才输出量的匮乏形成了日益尖锐的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改革不仅要满足国家长远发展的宏观规划,以及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市场机制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做到以下四方面。第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运用MOOC等新兴科技,丰富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第二,大力提升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教师的科研理念。第三,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构建教育质量指数,使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朝着信息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第四,提高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成果转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为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对综合国力提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论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论坛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厘清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通过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质量提升的探究,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在前行的道路上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虽然仍有明显差距,但在学界人士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业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能够涌现出更多新的思路与成果,推动其向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编辑 李曼玲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