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柳明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课堂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这对教师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堂上的变数,提高自己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表达策略的需要及课堂变数的需要,机智巧妙地抓住课堂上生发的“触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则会彰显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亮点”。
一、善抓课堂上的触点——“黑点”
课堂上的“黑点”是指语文课上出现的一些细微的错误的价值和信息。语文课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当课堂上生发了一些细微的错误价值和信息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触点”。
笔者在上《陋室铭》一课时,突然听到下面有学生在小声哼歌。这是班上调皮鬼李某搞“独唱”。于是气愤地说:“课堂上唱什么歌?这么开心。”李某说:“老师你不懂,这可是当今最流行的歌。我是在追寻你所说的高雅情趣呢!”我反问道:“流行的就一定好吗?真的吗?那么流行感冒、流行传染病也都是流行啊,它们也都好喽?”教室里发出欢快的笑声。李某无话可说,惭愧的低下了头。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唱流行歌曲就一定是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吗?通过讨论学生学会鉴赏情趣的高雅与庸俗之分,走出盲目追求新潮时尚的误区。
在以上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就敏感地抓住了课堂的“黑点”并以此作为‘触点,从而生发出具有新价值的东西,这既实现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更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所在。
二、善抓课堂上的触点——突发事件或“小插曲”
课堂教学充满变数,尤其是语文课堂更是如此。针对突如其来的小插曲和事件,我们应冷静机智,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生发的“触点”。当课堂上出现所谓的“意外事件”或不和谐的声音时,我们作为老师是不能一棒打死,不能扼杀学生的思维火花,而是应该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因势利导,把它纳入正常的教学进程中,并有效利用。例如,笔者在上《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活动,就是要求学生根据26个英语字母的形状,来解读青春的意义。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开始踊跃发言。有的说青春是小写的m。是人生两个并进的门:品德和学识;有人说青春是大写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朝气+勇气+灵气;有人说是大写Y,是人生的岔路口,青春时期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正确选择……;“我觉得青春就是M,像女生的胸脯。”突然一个语出惊人的声音让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一看,这是平时很调皮的涂某。女同学都红着脸低下头,男同学还在大笑。这可是我一点也未预料到的答案。我刚想大声训斥一下涂某,但冷静下来一想,涂某的这一“意外”恰恰是他关注异性生理变化的体现。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个“意外”引导学生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规律入手,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从而理性认识青春的意义,感悟青春。这样笔者利用这一“意外”圆满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课堂也因为这一生成“意外”的正确处理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情趣盎然。可见,教师有效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事件,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显示了教学艺术。
三、善抓课堂上的触点——课堂景物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出现的事物,把它作为生发的“触点”,触“物”生情,借“物”抒情,产生联想类比,与自己的授课内容巧妙的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形式上独具匠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发师生共鸣,有效地突出授课内容的主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一次,笔者在讲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课时,看见一名同学的桌上刚好有半杯水。于是笔者走到该学生旁边伸手端起那半杯水。此时学生们发现我端了学生的水,不知道我卖什么关子,都有点疑惑。我把半杯水放在讲台上,说:“老师不是口渴要喝这水,而是请大家想一想:当大家走在烈日下口渴难忍时,看到这半杯水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学生在惊呆疑惑中醒过来,于是小组开始讨论。不一会,有学生举手回答说:“老师,我口渴死了,怎么只有半杯水呀,还不够塞牙缝呢?”“不对,”另一名学生立刻答道,“老师我口渴的很,哇噻!这里有半杯救命的水啊!”同学们在继续讨论。过后我说道:“很显然,我们同学已经有了两种不同看法。同样是半杯水,为何又不同的看法呢?”笔者很巧妙地利用“半杯水”这一课堂“触点”,借物延伸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系起来,有效地突出授课主题,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堂教学是活的,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往往“预设”的教学过程和目标与课堂“生成”会产生矛盾。但只要教师能巧妙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触点”,就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就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就会让语文课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呈现不曾意料的精彩。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新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