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葵花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内容单一,视野狭窄,管理单调,评价呆板,传统的课堂灌输模式,“标准化”班级教学组织模式和考试评价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不利于培养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2013年我校承担了“创新学习的管理及评价”这一课题,为此我进行了“整合教学——动态管理——多元评价”的试验方案,力求增加语文课的信息量,增强时代感,与其他学科沟通融合,形成自己严密的体系;通过动态管理,师生间平等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潜能被激发,创新精神逐步形成。
一、整合设计
1.课内课外整合,扩大语文外延
语文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大多进行字词句的释义,篇章结构的分析,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的概括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旦脱离书本就会茫然无措。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看语文,由近视改为远观,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素,把这些因素引入课堂,使之成为课本的辅助和补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时,文章的观点“全”与“粹”,“虚”和“实”的统一是中国艺术美的表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等学生学生不能一下子领会,对此,我没有解释概念,没有分析观点材料的内在联系,而是布置了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选择完成:①戏曲表演上下楼梯,开关门窗的动作;②模拟“深山藏古寺”、“春风得意马蹄疾”两幅画;③看电视《2008奥运会徽发布晚会》,制作奥运会徽;④跳《孔雀舞》的片段;⑤读几首古诗,体会意境感情。任务一布置,学生跃跃欲试,各展所长,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展示室,在运思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下子就领会到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审美标准,更有同学在课后写下了《舞动的北京——2008奥运会徽印象》、《虚虚实实,神奇自现》等文章。一堂课将课内课外融合起来,学生参与精神被激发,才能得以展现,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2.学科间的整合,丰富语文的内涵
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人所共知。语文课不仅仅要传授语言文学的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适当进行学科间整合,丰富语文学科内涵,体现语文学科巨大能量。
学科间整合的途径有这样几种:以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与自然学科整合;与其它人文学科整合。
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已毋庸置疑,操作也比较成熟,这里不赘述。
与自然学科的整合,体现的是求真(科学严谨的态度)、求善(探求规律、举一反三)的目的,顺应了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结合现代教学发展态势。《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以科学思维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及发展空间,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对这篇文章,除了传统角度分析外,更要关注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怀,要理解这种独特、深厚,就必须运用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理解做功、能量守恒与转化等。课堂上我设计了用数学证明题的格式求证“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一命题。学生用简单过程描述课文的基本思路,又把课文的观点和自己对能量守恒的理解,同时联系目前我们生存环境变化,体会到作者的深刻与独到及浓厚的忧患意识。另外也曾指导学生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做语段压缩,用细胞分裂法打开作文思路等。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引入自然学科思维,自然学科的方法,学生就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与其它人文学科的整合大家也比较熟悉,例如与历史、哲学、艺术等整合,在教学中也经常使用。
3.学科内整合,联结新旧,形成系统
教师的教学活动常被动地受教材牵引,没有太大弹性,无法发挥专长。而运用整合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联系新知旧知的融合点。如:第五册李杜诗可联系第三册的李杜诗,从诗歌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角度比较李杜异同,体会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特征,课堂上采用背诵竞赛、分组讨论、主题报告等方式,以新知带旧知,前后拼接,零散的知识被整合成系统,学生记忆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又如:房龙《宽容序言》,以对文本的集中解读为基点,把课文《火刑》、《桃花源记》、《山民》、《费尔泼赖应该缓行》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准确、更全面看待房龙的思想,赋予宽容时代的内涵,使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可能产生的问题
首先准备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以什么为核心选择其他材料?什么样主题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所选的主题、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年龄及学习程度?其次教学过程中,课堂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个性差异大,表现不一,如何客观评价其优点并激发潜能?
2.处理方法
以上问题实际涉及到课程管理的问题,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创新的精神,民主灵活的态度,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才能较好解决。
大胆取舍,创新组合,使课程形态多样化。可以按主题重组教学内容,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编排的顺序。如教学李杜诗歌时,可以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李杜诗集中到一起,甚至把李杜其它未收录到教材名诗吸收进来。
结合实际,灵活调控,使教学过程人性化。这里的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能漠视社会变革的情势和学生年龄、心理及学习的现状。如果学习《阿Q正传》我们仍关注阶级的差异,而轻视人性的痼疾;教高一的学生却要求参考高三的生物知识去创造性解读课文,这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教师在整合前,可先做调查或与其它教师集体讨论,选择时代感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不必一刀切,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征询学生个人意愿,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教学管理中应以鼓励为主,鼓励个性特长,鼓励求异。
注重过程,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表达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表明新课改中应提倡以促进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高。“整合型”课程内容是弹性的,因此评价方式宜采用多元化的考察方式,不应单一以传统的笔试方式量化评价。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模式,实行自评与他评等多种方式。评价内容也需多元化: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成长等。通过多元化评价,最终促进学生达到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