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红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2)
邓小平曾在1978 年和1985 年两次被评选为美国 《时代》周刊新闻人物,1988 年,他被美国《世界报》月刊选为最代表时代精神的名人。[1]曾经有人用“三落三起”来概括邓小平的曲折而离奇的一生,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对于常人来说,生活之波折,逆境之险恶,压力之沉重,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甚至在世界众多成功人士的身上也是少见的。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度过人生中最为苦难的“三落时刻”? 答案是乐观主义思想。1977 年, 邓小平回答日本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河野洋平的问题时说: “我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邓小平在同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谈话中讲道: “我之所以能经受住如此多的打击,是因为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从不失望。”[2]P180伟人邓小平的战斗历程闪耀着革命乐观主义思想的光辉,这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生前多次精彩地论述了信念和理想问题。1984年,邓小平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谈话中指出: “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他也曾说过: “许多客人问过我, 我的回答是四个字: ‘乐观主义’, 天塌下来不要紧, 有人顶着。 我是三上三下的人,对什么问题持乐观主义态度,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3]P284邓小平塑造在逆境中坚定理想信念的光辉形象,他从18 岁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到70 岁高龄以后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路沉浮曲折,从不消极沉沦。在经历“三落三起”中的第一“落”时,他从宁都的乡下被调至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担任主编,尽管身处低谷,他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办好《红星报》。为了让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群众看懂报纸,邓小平力图把报纸办的通俗易懂和活泼生动,既有革命理论学习的栏目 《列宁室》,也有介绍预防疾病的栏目 《卫生常识》,还有介绍苏区先进人物事迹的 《红板》等,深受广大红军和地方干部群众的喜爱。邓小平在原则问题上没有让步,坚定的革命信念从未动摇过,体现出他非凡的政治勇气。他在等待机会,只要有机会, 他将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不计得失,不论职位高低。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无畏无惧,源于他对革命的事实求是的思考,源于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真理和事实的信任。邓小平这种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 激励他勇敢地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并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健康的身心,乐观的心态是邓小平渡过难关的法宝,也是他高寿的一个秘诀。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说:“在逆境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和彷徨。在江西的那段时间,他主要是用劳动和读书来充实生活,陶冶精神。”[3]P134从年轻时起,邓小平就养成了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他喜欢散步、爬山、洗冷水浴、到江河湖海里去游泳,后来又喜欢打桥牌和台球,看足球比赛更是他终生不渝的爱好。他曾说过,用游泳锻炼身体,用桥牌来训练脑筋,用看足球赛来鼓舞人心。足球赛场上的队员们团结拼搏的精神,观众蓬勃向上的力量, 使邓小平深受感染和熏陶, 培养了他敢于拼搏,永葆年轻的心态。在长征的路上,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身到宣传中国革命的工作上,让群众认识红军,并且支持红军的革命斗争。平易近人的邓小平以乐观主义思想感染和鼓舞着广大的干部、战士,增强干部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 邓小平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宽大的革命胸怀。 枪林弹雨中, 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乐观的心态,因为在他心中的信念是不变的,他相信中国革命会取得胜利的。抗战中,邓小平的大局观、忍耐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印证。在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两度被错误打倒进行 “劳动改造”,儿子被迫害跳楼致残,面对如此厄运,邓小平没有消极沉沦和意气用事,而是保持那种平和的、乐观的心态,冷静思考,与命运抗争,等待机遇。 当谈到自己所遭受的打击时, 他只是淡淡的一句: “革命哪能一帆风顺呢?” 依旧是那么坦荡和乐观。在劳动之余,邓小平就抓紧时间读书看报,除了读大量的马列著作外,还喜欢读 《二十四史》、四大名著等,这些无疑是他最大的精神安慰。他忧思国家的命运前途,但信念更加坚定。他没有绝望,而是将这段生活当成修身养性的好时光,坚持学习锻炼,为以后的再崛起储蓄能量。在邓小平内心深处,他始终有一种信念,一种革命者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和信仰,一种炽热的执着和追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当他受到错误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坚贞,对我们事业的未来抱乐观主义。”[4]播下一种信念,收获一种心态;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20 世纪30 年代初期中央苏区,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而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古柏等人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 “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被撤销了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29 岁的邓小平经历了他 “三落三起” 中的第一次“落”。直到1935 年1 月遵义会议召开,邓小平又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这是邓小平一生中第一次 “落”下去后的第一次 “起”。 “文化大革命”中担任总书记的邓小平被扣上了 “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总根子”等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5]1968 年10 月召开的八届十二中全会通过了决定, 撤销邓小平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保留党籍。1969 年10 月, 邓小平被遣散到江西省新建县, 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 “落”,这一 “落”较第一 “落”更是一落千丈。1972 年邓小平给毛泽东写的信中阐述了对林彪事件的看法,检讨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同年8 月,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信作了批示。 在周恩来支持下, 邓小平于1973 年重新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并协助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起”。邓小平的第三次 “落起”发生在 “文化大革命”后期。邓小平复出后,大胆反对 “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无政府主义和派性活动, 开始着手进行政治、 经济、 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条战线的全面整顿。[6]但是“四人帮”容不得邓小平这一套做法,再加上邓小平不甘屈服、不作妥协的抗争态度,导致了对他批评的升级。1975 年4 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出决定,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虽然这一 “落”较前两次的 “落”的处境更险恶, 但面对 “四人帮” “踏上一只脚, 让他永不翻身” 的恐吓时, 他镇定自若, 坦然不惊。 邓小平沉着坚毅,冷静思考, 坚韧不拔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令人竖然起敬。1977 年7 月,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起”。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 “邓小平时代”的开始。德国作家乌利·弗朗茨在 《邓小平——中国式的政治传奇》中写道: “邓小平用非凡的能力,战胜了政治上的三起三落和无数的阴谋诡计,并且每次都向他生命的目标更接近一步。在我们的世纪里,我在东方和西方都没有见过像邓小平那样,走过如此崎岖的生活道路,却又卓有成就的政治家。”[7]P322邓小平能够在政治舞台上愈挫愈勇,经受 “三落三起”考验的根本所在是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只有具备这种意志和毅力,才能使信念和理想找到支撑点,才能真正战胜自己。邓小平曲折的人生经历恰好印证了孟子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恩格斯在谈到人的性格时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8]P344普列汉诺夫也指出:“历史伟人可以因其性格带有某种特点而影响到社会的命运。”[6]邓小平性格的突出特点就是直率刚正与敢闯敢拼。事实求是,坚决果断,临危不惧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邓小平的性格特点。童年的邓小平就胆识过人,有勇有谋。邓小平小时候的家附近立着两块石碑镶立在两个巨大石龟背上,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神道碑且都不敢去碰它,但邓小平却不怕,爬到了石龟上玩耍。当时的同班同学李再标要割肝救母,邓小平及时劝阻,用直率而又入情入理的话告诫同学要相信科学。邓小平的“不信邪、不怕鬼”的性格在20 世纪80年代末的外交战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邓小平对于美国反华行为的态度是“中美关系要搞好,但不能怕,怕是没有用的,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气概和志气,我们什么时候怕过人?……中国人的气概就是不怕鬼,不信邪。”[9]P3他性格中的“敢”不仅表现在与“四人帮”的斗争中,也表现在大胆的改革中。1992 年他在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中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0]P372邓小平一生直率、刚正、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会见外国朋友时多次说:“许多客人问过我,我的回答是四个字:‘乐观主义’……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 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 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3]P284邓小平正是由于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乐观主义思想才使他每当处于逆境的时候,从不消极沉沦,而总是不断地从共产党人的伟大信仰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获得新的动力。[11]“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2]P302这是邓小平为《邓小平文集》写序言时说的,爱祖国、爱人民是对他的乐观主义思想的成因最好的诠释。因此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乐观主义思想、弘扬革命乐观主义,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杨芳.从“三落三起”看邓小平的党性人格魅力[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2]巴拉奇·代内什.邓小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3]刘金田等.邓小平的历程(下)[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
[4]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J].人民日报,1997-02-25.
[5]李锡炎,侯德邻.论“三落三起”蕴含的思想和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03).
[6]陈志波.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成功之道[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9(09).
[7]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宋吉鑫,韩巍岩.邓小平的故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10]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郑传芳.邓小平生平两大经历的历史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12]郑晓国,南东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