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的军工生产及其群众工作

2015-01-12 15:04牛长立
党史文苑 2014年24期
关键词:大别山

牛长立

[摘 要] 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军工生产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修理到制造的自力更生的发展进程。大别山军工生产与红军战斗缴获、中央红军与国民政府兵工署军械生产的比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大别山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斗争中,正确坚持了群众工作的方法,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兵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大别山 军工生产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国民政府兵工署

军械生产是大别山革命人民争生存、求解放的事业。土地革命时期,战斗在大别山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军工生产,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便是如何解决根据地的武器装备问题。对此,大别山革命人民知难而上,大力创建大别山军事工业,从而在中国军工发展史上谱写出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1]p1—2由于大别山红军可继承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所以根据地的军械生产工业除少数是在原有基础上恢复起来的以外,大部分是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发展而创办起来的。

一、大别山军械生产与红军战斗缴获比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别山人民军队,既从战场上缴获敌人的武器,又创办兵工厂制造武器装备自己。革命根据地的修械所、兵工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纷纷创办起来。

(一)早期鄂豫皖军委兵工厂

大别山红军军械生产,是由开始时的一两个人,只有“一把斧头、一把铁锤”的修械小组逐步发展起来的,先是发展到修械所,后又由修械所发展到修械处,最后发展成兵工厂。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修理到制造的发展历程[2]。

1.历史沿革

红军枪炮弹药的主要来源是靠战场缴获,但已远远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红军各部先后建立了若干个修械所,但由于驻地分散、管理不便、产品规模不一,质量没有保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致也是如此。1928年,在开辟柴山保(新县陈店乡)根据地的过程中,鄂豫皖根据地党组织派出铁匠出身的党员在柴山堡串连铁匠、铜匠、银匠组成修械小组,为红军修理枪支,制造大刀、长矛和“撇把枪”,开始了军事工业的初创。1929年春,修械小组扩大为修械所。1930年1月,鄂豫边特委将郭家河乡麻布、陡山河乡陈冲等几个修械所集中迁往柴山保佛尔寺,而1929年10月中共鄂东特委在湖北黄安(红安)县石板沟建立的兵工厂也于1930年1月迁址于此,共同组建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1930年4月,工厂又改名为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兵工厂,全厂共有职工60多名。当时,根据地迅猛发展,只修配零件、制造“撇把枪”已不能满足战争对军火的需要,兵工厂必须尽快生产长枪和子弹。在敌人严密封锁、既缺技术设备又缺原材料的艰苦条件下,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忘我劳动,仿制长枪子弹等得以成功,并大批量投入生产。1931年4月上旬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鄂豫皖军委兵工厂被迫从河南境内迁到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熊家嘴,后与建在河南省新县黄谷畈的红军造枪局和黄安县席家岗的红军修械所合并。1931年9月,红军打开油尖山寨,缴获了敌人一个小型造枪厂,接收了24名技术工人,生产“撇把枪”和来福枪。全厂工人发展到100余人,分两个车间,每天可以生产“撇把枪”4支、“汉阳造”步枪2支、六轮枪2至4支、八响枪1支,修理枪10余支,生产子弹100至120排,打制刀矛30至40把。1932年4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从湖北黄安县熊家嘴迁回河南省新县柴山堡王家湾。同年7月,根据地形势十分严峻,兵工厂奉命解散,青年工人跟随主力部队西撤,其它人员分散参加游击队,笨重设备被埋藏,轻便工具带走。到8月底,鄂豫皖军委兵工厂解散完毕,完成了历史使命。

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从1930年建厂到1932年秋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解散,共制造来复枪、“撇把枪”3500余支,“汉阳造”800余支,复装子弹211万发、麻尾手榴弹等10000余枚,试制主要军械产品为机枪,修理的主要军械产品有枪支11000余支,迫击炮若干门,还参与修理过1架飞机。

除了军委兵工厂,大别山其他兵工厂有:太平山造械所、黄安县兵工厂、高家畈兵工厂、赤城造枪局、潜山红军修械所、大熊湾造枪局、红十五军修械处、红山兵工厂、陂安南县兵工厂、大同区苏维埃兵工厂、黄安县潭畈河造枪局,油榨河、程氏祠、箭厂河、华家河、徐氏祠兵工厂,来家河机械修理所。罗田县城关,黄梅县洪家楼,麻城西张店,商城县新湾、瓦屋基,罗山县城,光山县新集,固始县王新屋南院、金家寨,以及陂孝北等地,也在不同时期组建过兵工厂或修械所。

2.生产情况

大别山红军军械生产走的是一条依靠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革命人民通过自己生产、自己筹集、向敌人要、到白区搞、边区贸易等方式解决军械生产原材料、设备和经费问题。

首先,千方百计收集兵工原材料。一是自己生产。例如,由苏维埃政府创办的“铁沙棚”之类的工厂、作坊提供原材料。二是战场缴获。一方面,在清扫战场时,要求战士们收集弹壳,一颗也不遗漏。另一方面,集中其他战场缴获。例如,1929年8月红三十二师在西进商城县城的途中缴获红枪会匪首顾敬之的修械所和商城守敌修械所中的部分小型造械设备和几百根长约1米、直径20毫米的圆钢,就被作为军械生产的原材料。另外,红军袭击铁路后将拆卸的钢轨也运回作为原材料。三是本地收购。发动群众,将家藏无用的铜、锡、铁物件收集起来,或酌价购买,或无偿捐给公家。四是由军事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估价,收买铜锡器物,并由财政部门暂垫价款。五是在打土豪或没收反革命的财产时,将各种铜锡物品悉数收集。六是到白区暗购。通过高价刺激商人从白区运来物资。苏维埃经济公社从白区收购根据地必需品,特别是敌人封锁的紧缺物资运进根据地。周边地区秘密交通站肩负护送国境人员、传递文件、搜集情报、购运重要物资,直至帮助扩大红军等艰苦任务。信阳女交通员汪玉洁,从1929年初至1934年8月的五年时间里,及时完成了文件情报的传递任务,还以小孩为掩护传递枪支。[1]p3221931年夏,广水平民阅报社交通站将从广水商团弄来的两支盒子枪转递红军。对于中央和周边地区党组织支援根据地的一批批药品、医疗器械、武器弹药等物资,轻便的都是由交通员分别携带,笨重的则由武装便衣队交通转运到目的地。不过,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乃至生命的代价。1931年秋,设于合肥东乡的中央交通中站武装便衣队到浦口接运一批枪支子弹,回至合肥王子城附近旱塘时,遭反动民团阻截,经激战胜利完成运输任务。[1]p598霍山县包家河“万大兴号”经理徐诚证,因打入敌人内部为红军购买子弹等军用物资,后被而发现就义。[1]p707

其次,多种方法收集和寻找设备。一是从战场上缴获敌人的设备。例如,红军第九十八团将缴获的台钻、台虎钳以及其它一些工具及时送到赤城造枪局。二是购买。1930年3月根据地召开的七邻湾会议决议规定,“集中和收买一切武器”[1]p108。1932年河口县委书记张琴秋(女)在敌人第四次“围剿”期间,组织智勇双全的武装便衣队,经常来往于汉口、宋埠、黄陂、孝感之间,为根据地购买通讯器材,食盐、布匹等物资,同时还大量搜集情报。[1]p321三是由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匠自制一部分设备。赤城造枪局曾委托商人葛而德到武汉购买造枪的小工具,返程途中被夏斗寅部査获险些丧命。造枪局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制造工具上。由于生产条件落后,1930年3月至6月,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以阮海帆为首的工人,经过反复试验,制造出拐钻、扁挫、大小圆锉以及能加工螺丝钉的螺丝扳子。开始制造的螺丝扳子因为不能调节,加工出来的螺丝钉粗细不合要求,后来经韦世友改进,螺丝扳子由“死”变“活”,可根据需要的数据任意调节,加工出各种规格的螺丝钉。再如,鄂豫皖军委兵工厂发明“镗床”,这是由一名工人整天摇动套有皮带的石磨,去带动另一端卡有枪管的小石磨,另一名工人用身体全力顶着钢钻,对准被卡紧快速转动的枪管,进行紧张的工作。群众誉称这些工人是革命的“动力机”。由于工人们的辛勤劳动和大胆革新,终于成功地造出了长枪和子弹。

第三,精打细算管理经费。鄂豫皖军委兵工厂所需经费大多为自筹自给、自力更生。根据地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武装斗争,银行拨款与贷款支持军械、军需工厂的生产自然是工业贷款的重头戏。光山县佛尔寺的“鄂豫皖边区军委兵工厂”及其麻城的顺河集、西张店的两个分厂,商城的“赤南造枪局”,英山县的“红山兵工厂”,潜山县“请水寨修械所”……这些军械工业,根据地银行都给予拨款和贷款。

(二)大别山红军战斗缴获的枪支弹药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全面反映了1927年黄麻地区“九月暴动”至1937年7月岳西停战谈判成功期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大小小168次战斗缴获枪支、弹药的情况。我们对此进行统计,具体数据见表1:

以1931年为例进行比较。1931年9月之后,鄂豫皖军委兵工厂每天可以生产“撇把枪”4支、“汉阳造”步枪2支、六轮枪2至4支、八响枪1支,修理枪10余支,生产子弹100至120排。若忽略造枪、修枪、枪支类型的区别,兵工厂每月有枪17支(或19支),生产一年可有204支(或228支),子弹1200排至1440排。对比1931年9月发生的对敌作战,即朱家河战斗(缴获甚多),李山庙战斗(20余支),红军当月产枪数量与当月的战斗缴获具有可比性;然1931年枪支生产(假设值204或228)相较于缴获的数值(18647)而言,生产量仅为缴获量的1%;不过,子弹生产量(子弹1200排至1440排)与缴获值(1000排又2万发)可进行比较,相差不悬殊。

以1930年到1932年鄂豫皖军委兵工厂军械生产与大别山革命战斗缴获枪支进行比较。这一时期,兵工厂共制造来复枪、“撇把子枪”3500余支,“汉阳造”800余支,复装子弹211万发、麻尾手榴弹等10000余枚,修理枪支11000余支;若忽略修复、制作、枪械类型的不同,那么,红军有枪15300支。鉴于缴获的枪支为25411支,子弹6万发又1000排,枪的生产量是缴获量的60%,子弹生产量远远大于缴获量。

有理由认为,大别山红军兵工生产能力虽较为有限,但它与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从战斗中缴获的枪支之间具有可比性,兵工生产与战斗缴获一同为大别山革命斗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大别山红军军械生产与中央红军军械生产的比较

(一)中央红军军械生产简况

中国共产党创办军事工业始于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1927年10月江西宁冈县云山庵就创立了步云山兵工厂,有工人7—10人,修理枪支。1928年先后创立了莲花修械所(4月)、塘边兵工厂(5月)、红四军军械所(8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所(冬季)。1931年10月,中央军委兵工厂在兴国县官田创办[3],它被后世誉为“人民兵工厂的始祖”“国防工业的摇篮”[2]。成立初期分为两部分:枪炮科(200余人)和弹药科(100余人),前者有制造股、木壳股、牛皮股、刺刀股,后者有炸弹股和子弹股。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中央红军兵工厂的弹药科和枪炮科迁往于都的银坑和兴国的寨上[4]。

官田期间中央红军兵工厂经历了两年半时间,共修配步枪4万余支、机枪2000余挺、迫击炮100多门、山炮2门,制造子弹140余万发、手雷6万余枚、地雷5000余枚等[5],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反“围剿”斗争,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鄂豫皖军委兵工厂生产与中央红军兵工厂生产具有可比性

鄂豫皖军委兵工厂的组织管理是与中央红军兵工生产管理一脉相承的。

首先,大别山和中央根据地兵工生产发展的条件均十分恶劣。在建立“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过程中,都面对国民党频频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红军部队普遍感到缺乏枪支弹药,“每每红军一团人数有二千,枪还不及千支”[6]p451。为此,革命根据地必须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建立各项工业:既没有正轨的厂房,也没有像样的机器;既没有懂经营管理的厂长经理,也没有懂科学技术的工程师技术员;除了少数几家工厂拥有少量机器之外,大多数工厂都是手工生产。祠堂、庙宇、茅棚就是“厂房”,砧、铁锤、斧钳就是“机器”,营长、连长、排长就是“厂长经理”,铁匠、铜匠、银匠就是“工程师技术员”。生产规模之狭小,生产环境之恶劣,生产技术之落后,实属罕见。

其次,大别山和中央根据地兵工生产发展的历程,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伟大真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兵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军火生产逐步实现从分散到集中、从修理到制造、从随军流动到建厂定产、从作坊生产到工业生产的重大转变,为根据地的红军制造和修理了大量的弹药和武器,为中国人民争生存、反侵略、求解放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国防现代化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走进红色大别山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Uropsilus(Eulipotyphla: Talpidae: Uropsilina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 Anhui, Eastern China
又见大别山
大别山,我的家乡
再见了,大别山
走进大别山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周恩来对推动大别山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